“五一”假期,众多游客来到钱塘江边,在中国水利博物馆门口排起长队。参观者出示预约码后有序进馆参观。类似的场景在宁夏水利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等不断出现。如今,博物馆成了热门的旅游“打卡胜地”,游客参观热情高涨,不少人乘飞机、坐高铁专程赶来,就为了看一场博物馆的展览,一睹文物的风采。 一座座博物馆仿佛一座座尘封岁月的古代图书馆,而水利文物作为古老的文化符号,见证、守护、传承着千年水利史,等待着后人
讲到河流与人类文明,好像大家有一个共同的认识:有一条大河,就可以有一个大的文明。但其实这个认识未必全面。长江、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产生了巴比伦文明,尼罗河流域产生了埃及文明,恒河、印度河产生了印度文明,这些都没有问题。但是不是都这样?亚马孙河、密西西比河,这两条河比长江、黄河更大,亚马孙河的水量还是世界第一,但是没有产生什么文明,更没有产生世界级的大的文明。而希腊
黄河流域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过渡带,生态环境脆弱。但黄河作为中国北方地区的“生态廊道”,又创造了充满活力的河流生态系统。黄河河源区是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和补给区;黄河上中游横贯世界最大也是生态最脆弱的黄土高原,是黄河成为多泥沙河流和下游“地上悬河”的根源;黄河下游为沿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及防止土地沙漠化、盐碱化等生态恶化提供了重要的客水资源;黄河入海口又创造了中国特有的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并成
博物馆承载着人类的智慧与记忆,而水利则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促进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当它们彼此相遇,会碰撞出怎样跨越时空的思想火花,又蕴含着怎样的无尽研究价值与文化魅力?博物馆里的馆藏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人类智慧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体现,揭示了文明发展的独特路径。无论是古老的水利工具、泛黄的治水文献,还是精美的水利工程模型,都宛如历史的代言者。它们见证了水利事业从远古到现代的发展历程,
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重要连接者、守护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传播着历史长河中留存的智慧。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自然变化、综合治理影响着流域的综合发展,牵动社会进步的脉搏。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与黄河的博弈中,留下许多历史遗存遗迹,部分遗存几经辗转,得以在博物馆里保存和展示,黄河文化的源流及发展与博物馆结下不解之缘。适逢 665⋅18 国际博物馆日”,不妨走进中国水利博物馆,通过馆藏了解治黄史脉。
数千年来,宁夏这片被黄河母亲深情眷顾的土地,依傍黄河发展水利,灌溉农业源远流长。宁夏水利博物馆(以下简称水博馆)应运而生,其作为水文化传承与展示的重要平台,馆藏的精品文物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与文化内涵。它宛如一部鲜活的史书,承载着记录地区水利发展历程、传承先辈智慧结晶、启迪后世水利征程的重任。其不仅是对本土水利文化的尊崇与守护,更为区域文化多样性增添厚重底蕴。在新时代浪潮下,它成为连接历史与未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永续延绵的征途上,正确处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自前,中国国家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等30多家单位所藏近1000幅黄河古地图,就是这方面的珍稀文献。 河渠纵横:水利图所见黄河的保护与发展 在黄河流域,利用黄河及其支流发展水利,是古往今来一贯追求的事业。黄河上游兰州利用水车,宁夏、内蒙古利用引黄古灌区;
洛阳,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千年古都。 洛阳,一座拥有上百家博物馆的“东方博物馆之都”。 阳春三月,当你走在瀍河入洛河口处,樱花烂漫,灿若云霞,除了洛河和瀍河美景,一座形似船帆的金色屋顶建筑也会闯入你的眼帘。它像连绵起伏的风满船帆,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就是全国首个围绕隋唐大运河进行系统性阐释的博物馆——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以下简称大运河博物馆)。 在洛阳灿若群星的博物馆中,这座位于洛阳市老
石鲸“浮”出厚土 2024年,陕西历史博物馆共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495万名。每一个开馆日,皆有大量游客惊叹着步人这座古意盎然、世界闻名的博物馆,走进展陈着石器、青铜器与陶俑的历史甬道,感受汉唐风韵,寻脉中华文明。 然而,除了拍“游客打卡照”的一分钟外,只有寥寥几个游客会在步入主馆之前,驻足于摆放“陕西历史博物馆”石匾的浅水池畔。更鲜有人知晓,水池中央那具线条圆润、静卧水中的石雕,并非一块平
黄蓝交汇,河海相拥。在黄河入海口,宛若一艘文化方舟,承载着中华文明、黄河文化的千年密码。这座由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黄委和东营市3方共铸的文化殿堂,以“大河奔流”为主题,以“志说黄河”“志说东营”为载体,以建筑总面积逾2万平方米、展陈区逾1万平方米的体量,将黄河文化、治黄史诗凝练为可触摸的文明印记,通过纵览黄河、感知东营,达到存史、资政、育人的目的。 在展陈区,那些承载历史重量的治黄器物
图载河徙,频更其道 黄河,这条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亲河,不仅以奔涌的波涛滋养着中华大地,更以数干年的治水实践积淀出独特的文化基因。从对抗洪灾的智慧工具,到引黄灌溉的生态改造,再到航运文化的匠心传承,黄河儿女在与自然的博弈中,书写了一部生生不息的文化史诗。 这种百折不挠、革故鼎新的黄河文化基因从一件件文物中可见一斑。在滨州市博物馆“黄河从我门前过一千年北镇蝶变记”特展中有两张地图,对比这两张地图可发
永定河,华北平原北部、海河流域内一条大致呈东西走向的河流。它有南北两个水源:北源名叫洋河,又分东洋河、西洋河、南洋河3条支流,最长的东洋河发源于内蒙古兴和县的小五道沟;南源名叫桑干河,比东洋河更长,发源于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的管涔山小木厂村。桑干河就是现代作家丁玲所作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的那条河,它流到河北省怀来县夹河村附近,左侧接纳洋河,汇入官厅水库,从此改称永定河。永定河流经山西、内蒙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与李白合称“季杜”。他的诗歌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还是黄河文化的重要载体。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仅孕育了丰富的自然景观,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与民族精神。杜甫诗歌以阴郁顿挫、锉锵凝重的笔触,频现黄河意象,将个人情感与黄河这一自然景观相融合,展现出对社会历史背景的深刻洞察和对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历史底蕴,集中概括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即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在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众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被创造、传承、创新,集合而成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在历史的洗礼和时代的进步中向前发展。中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以获取《李仪祉传》一册,欣喜之余并深读之。本书作者以凝练的笔触、翔实的史料,记述了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成长、成才、成功的一生,娓娓道来,内容宏富,字里行间饱含深情,读之使人受益匪浅。 “自家孩子”也能华丽转变 童年的李仪祉天资一般,成天贪玩,言语举止傻里傻气,在村邻眼中就是个“呆瓜”。长辈对他也很失望,认为这个“自家孩子”日后不会有多大出息。 李仪祉儿时的“笨”是出了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