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大地的辽阔版图上,黄河犹如一条巨龙,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与灿烂文化。2025年的春天,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以下简称《黄河保护法》)实施两周年的到来,以及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的公布,黄河再次以其独特的方式,向世界展示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时代价值,亦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黄河保护法》自2023年4月1日实施以来,为黄河安澜注入了持久的法治动能。它不仅
统筹:关景匀 执行:李参张 霞设计:朱蕾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流域内留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碑文作为重要的历史记录载体,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意义。它们记录了黄河的历史变迁、治水活动、文化传承以及社会变迁等多方面的信息。同时,许多碑文都是由著名的书法家撰写和雕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不仅展示了书法艺术的高超水平,还体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审美观念。 碑文作为历史文化的见证
黄河堤在汉代被称为金堤。东汉明帝曾遣水利专家王景修筑金堤。明朝内阁首辅徐有贞奉敕治理沙湾河道,对北金堤又做了修筑。清咸丰五年(1855年)铜瓦厢决口黄河改道后,因金堤处于黄河河道以北,被称为“北金堤”。后又经过晚清、民国和人民治黄几个时期,形成了现在较为完整的防洪工程。 山东莘县境内北金堤长度为33.668千米。莘县北金堤不仅是防洪的屏障,更镌刻下了深厚的文化印记。在櫻桃园管理段精心打造了莘
在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北金堤东堤险工上,有一块历经沧桑、断而复修的石碑静静矗立,默默记录着从民国至今山东黄河的历史变迁——它就是山东黄河上中游交界碑。 见证——民国时期山东河务的变革 2008年7月15日,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张秋镇阳谷黄河防汛仓库内,一块古碑的现世,打破了周围的平静。 彼时,阳谷黄河河务局办公室原主任正在和其他同志查看防汛仓库的房屋情况,意外在庭院杂草丛中发现了一块断成两截、倒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黄河碑刻一直是最坚韧、最真实的历史见证者,这些镌刻在青石上的碑刻资源,承载着黄河根源的记忆,为保护弘扬黄河文化,传承好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漫步在泺口黄河沿岸,古今治黄方略石刻群、泺口九烈士纪念碑、济南黄河标准化堤防工程记事碑…-处处碑刻背后承载着丰富的治黄文化,展现了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若要探寻治河廉迹、感悟勤廉风韵,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泺口治黄德政碑。
衡家楼河神庙原址位于封丘县荆隆宫乡坝台村北、后桑园村东,其庙碑现保存于县城东2.5千米的使君(墓)祠内。庙碑共有两通,分别为满文碑和汉文碑,俗称“满汉对照碑”,均为清嘉庆皇帝御制碑。碑文采用纪实手法,详细记载了清嘉庆八年(1803年)黄河在封丘衡家楼(今荆隆宫乡大功村)决口及其堵复的过程,生动展现了清代朝廷应对水灾的策略与措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衡家楼河神庙碑(满汉对照碑) 黄河之患天灾还
在兰考过去的版图上,有一个叫黄陵岗(今河南兰考县南彰镇宋庄)的地方,它见证了兰考人民不屈不挠、波瀾壮闊的治黄历史。宋庄有一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弘治八年(1495年)立的黄陵岗塞河功完之碑。碑文主要记载了明弘治二年至八年(1489-1495年)7年间,开封东至山东西南和江苏西北交界处这一段黄河决口及治理的经过。碑文中对朝廷先后委派的官吏和治河的方法、兴修的主要工程、动员民工的人数,都有较详
在,矗立着一通绩奏河阳碑,这是民国十三年(1924年)济阳沿河一带公民赠送给济阳县知事萧俊彩(字星甫),颂扬他治理黄河取得佳绩的颂德碑。 绩奏,与奏绩意义相当,意为取得成绩,建立功绩。河阳,是济水之阳一一济阳的地名代表。绩奏河阳,即歌颂在济阳建立的丰功伟绩。 绩奏河阳碑,整碑青石质地,高178厘米、宽72厘米、厚24厘米,碑左侧刻“五等文虎勋章五等嘉禾勋章国务院存记简任职督军署军法官署理济阳县
1983年,在原阳县官厂乡(今官厂镇)刘固村学校阳武汛三堡天王庙遗址上,出土了栗毓美撰写的《卫粮厅阳武汛三堡迎水坝创建大王庙碑记》。该碑文镌刻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三月,碑为横幅长条卧式,由两块各长96厘米、宽42厘米、厚10厘米的深灰色石灰岩制成,原嵌于大王庙山门墙中,碑文正楷小字,字迹端庄工整。碑文记载了清代河防资料和栗毓美的治河主张,对研究清代以来原武、阳武、封丘3县黄河滩区的串沟史、
绍公德政碑 清同治七年(1868年)六月二十八日,郑州荥泽汛十堡决口,绍调时任开归陈许道道台,被摘去顶戴,留工效力。次年正月十八日合龙闭气,沿堤一带绅民立碑颂其德政。该碑原立处不详,1991年出土于,碑身高206厘米、宽65厘米,碑冠云龙纹图案。 左惠元先生编辑的《黄河金石录》(1999年版)收录有《绍公德政碑》,并进行了句读、注释,但在辨字、断句上尚有讹误。今参考骈文体例,将碑文重新辨字
早春时节,黄委公布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济南泺口险工以“百年防洪铁壁、黄河文化地标”之誉荣耀登榜。从防汛要塞到文化符号,泺口险工记录了大河东流的不息印记,见证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天国家战略的时代华章。 一方险工写历史 作为黄河济南段防洪体系的核心工程,泺口险工的历史可追溯至清朝末年。自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夺大清河入海,泺口因地势险要成为“悬河锁钥”,其建设与黄河水患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党委书记吴衍涛、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滕培圣主编的《黄河文化概论》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是推进黄河文化进校园、构建黄河文化育人体系、提升黄河文化育人成效的新成果。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从昆仑之巅倾泻而下,横贯中华大地,九曲回环、气魄雄浑,滋养了中华5000年的文明根系。本书以自然为经、以人文为纬,以空间为经、以时间为纬,用宏阔的学术视野与深沉的文化
辛店沟示范园现状 小张最近有个烦恼一一其朋友小李在(以下简称绥德局)工作,她经常讲述隶属于绥德局的辛店沟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以下简称示范园)有多么值得参观。身为科研爱好者,小张很想去体验一下,但是没有时间和条件。 这天,小张突然收到一个包裹,里面放着一个银白色的仪器,看起来像是一副厚重的眼镜,并附有卡片一张,写着:“小张,你不是一直想了解辛店沟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吗?戴上这副眼镜,让
“90后” % 后”,这届年轻人在网络上的画风总是很清奇:一边喊着“我要躺平”,一边又悄悄“卷”起来;嘴上说着“摆烂啦”,身体却很诚实地努力着,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发光发热。就拿温县黄河河务局《温县黄河沁河志》编写组里的年轻人来说,当他们接过黄河保护治理事业的接力棒,画风直接从“躺平摆烂”切换到“热血奋斗”模式,他们用实际行动回应外界的质疑,强势证明新一代黄河人的担当。 在挑战中成长的青春 作为新
从无序到有序,从“老天难”到“天变样”,从单兵作战到携手共治,这是山西黄河北干流管理局(以下简称北干流局)规范河道采砂管理的真实写照。 黄河天北干流河段河道砂石资源丰富,品质优良,曾是非法乱采的重灾区。过去这里由于砂石资源规划缺失、两岸政策不统一、许可监管不规范、长效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导致该河段无序开采、私挖乱采等问题时有发生。如今,黄河天北干流采砂管理由治标向标本兼治深人推进,规模性非法采砂行
原阳黄河 踏至原阳黄河畔,如诗如画的景色映入眼帘,黄河水在温暖的阳光下泛着金色波光,缓缓流淌。漫步岸边,心中感慨万千。昔日的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黄河原阳段曾决溢95次之多,沿岸百姓对着黄河喟叹“黄河岸上种庄稼,望天收”。如今,黄河实现了惊艳蝶变,眼前满是岁月静好。 原阳,雄踞中原腹地,依傍九曲黄河,历史悠久、文化厚重,自古便是黄河之津渡,为诸侯会盟处,兵家必争地。原阳县以“宰相之
有这样一张老照片,那是几位退休的老同事于1982年在刚建成的济南黄河大桥桥头的合影,笔者有幸采访到其中一位,听他绘声绘色讲起40多年前的场景,依然激动如初现在,济南新黄河大桥已通车,从窗口凝望新黄河大桥,笔者脑海里无数次想象:多年前,黄河两岸的人们是怎样过河的?这一座座大桥又是如何飞架在滔滔大河之上的呢?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开始查阅资料、访问老同志,慢慢走进济南历城黄河跨河交通变迁的时光隧道…
在陕西黄河河务局院内,活跃着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行走在大院的边边角角,看护着院落的一草一木。院子的花草该浇水了、树木该修剪了、石碑上的刻字该油漆了、楼内的水管该维修了、机房的通信设备该检测了、办公楼的网络该测试了…处处都闪动着他们的身影。正是有了他们的细心呵护、用心保养,才确保了单位通信设备的畅通、院落的整洁美丽。他们,就是机关服务中心的职工。 2024年3月9日(星期六)16时,机关办公楼内网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奔腾不息,蜿蜒万里,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它不仅是一条地理意义上的河流,更是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滋养着无数的生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黄河的生态环境历经变迁,影响着流域内的物种,演绎出一个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种故事。 白鹭飞翔 黄河象的时代与生态盛景 远古时期,黄河流域是一片广袤富饶的土地,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密,为众多生物提供了理想的栖息环境。黄河象的故事,便是这
黄河行至孟州,蓦然收住奔涌的狂放,变得柔顺温和。我站在孟州黄河开仪控导工程的高处眺望,28千米的河道如长龙静卧,左岸石坝与右岸芦花在暮色里相映成趣,恍若天地间铺展开的巨幅水墨。 河滩上的芦苇荡永远藏着惊喜。晨雾未散时,鷀列队掠过粼粼波光,铁青色的身影俯冲入水,溅起串串银亮水花。忽有年长的鷀从苇丛中腾跃,青铜色的羽翼将朝霞搅碎成漫天金箔,它的喙尖甩动的银鱼在空中划出新月弧线。这些精灵与治河人有
莲映金堤 风摇碧浪连天涌,月照清辉入梦安 菡萏干重擎翠盖,金堤百里锁狂澜 古镇静泊 大王庙宇镇洪涛,风云干载刻坝头 河伯祠碑铭水患,古镇杨桥史迹留 万滩花海 彩蝶穿云衔落日,香浮阡陌醉归农 滩涂织锦春潮阔,万顷繁英接苍穹。 【史脉长歌】 洪波劈嶂过中州,九曲龙吟贯万秋。 莲映金堤浮古月,雁字长书壮士谋。 禹王斧迹沉沙底,古渡舟声绕汛屋。 黄河文明融血脉,沧桑未改向海流。 【新
黄昏镀亮河流静谧且安详 如果不去搅动好像镌上龙纹的刀面 薄薄地透出锋利的光 但有了黄昏和白鹭 水便生动得像一场鹏游蝶梦 巡河人拳头中挺立的水尺仿佛与天相连 璀璨金光把他们向空中托举 与蓬松的云朵共化作一片祥和 无数个夜晚之前的万籁俱寂 暗暗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涟漪 散落的灯光反晕出一层朦胧的烟霭 村庄的人把从前的事情反复咀嚼 旧忆在炉火里伴随着孵里啪啦的木柴声缓缓升起
孟州城原在今孟州市南7.5千来滨河地,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城为河水所毁,县治搬迁今孟州后,孟州始有筑堤记载。 元代修筑的小金堤。孟州城西南七里之曹家坡为县区西部岭地的东南角,元代以此处为起始,创筑南北向小金堤一道,“北接高崖,南至于河,原长1360丈,顶宽2丈,高8尺。”历代为民筑民修。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民修一次;至清乾隆元年(1736年),“仅存330丈,归入岁修,后坍塌剩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史前遗址蕴含着诸多解开历史谜团的关键密码。南佐遗址,作为黄河流域极具研究价值的都邑性重要史前文化超大型聚落遗址,一直以来都是考古学界与历史学界关注的焦点。前些年,民间于南佐遗址地表发现的陶鼓残件,但此前尚无人深入研究这些残片。本文对其展开探索,力求从考古发现、古籍记载以及文化传播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南佐遗址陶鼓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 南佐遗址陶鼓的探索 南佐遗址
水文化期刊对于传播水文化、凝聚社会共识、引导行业舆论等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聚焦于《黄河黄土黄种人》2024年办刊实践,从强化政治引领和社会责任,到多元深耕内容创新和品牌打造;从强化出版管理与办刊初心,到注重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多个维度,系统分析、深度梳理办刊经验,旨在为持续推进水文化期刊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与参考。 强化政治引领和社会责任 《黄河黄王黄种人》编辑部(以下简称编辑部)深入
黄河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在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中具有巨大潜力。黄河流域丰富的文化遗产不仅是民族的宝贵财富,更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对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高度重视,一系列助力挖掘黄河文化遗产潜力、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方针相继出台,为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与指导。 本文以山东省为例,阐述乡村振兴与黄河文化遗产保护
“二七”红色文化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京汉铁路工人运动,具有深远影响。“二七”红色文化承载着中国共产党领导早期铁路工人运动展现出的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及敢于用革命态度应对变局的决心勇气,赓续共产党人、工人运动领袖天无畏的英勇气概。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沉淀与发展,“二七”红色文化展现出党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根本宗旨和优良作风。 “二七”红色文化的内涵 “二七”红色文化产生之后被历史不断充盈
太极祖祠 天下太极出河洛,太极拳发源于河南焦作,太极文化植根于黄河。太极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黄河文化中的瑰宝。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与太极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厚关联。太极文化中的阴阳哲学、天人合一思想以及太极拳等实践形式,与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历史变迁和人文传统密不可分。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黄河流域与太极文化的联系。 河图洛书与太极思想 太极文化的哲学渊源可追溯
2021年6月,对山东境内黄河流域水利碑刻进行调查时发现林修竹德政碑。据天桥黄河河务局工作人员介绍,该碑为20世纪80年代末从附近沿黄村落征集而来,原立碑地点已不可考。林修竹,字茂泉,山东掖县(今山东莱州)人,近代著名教育家、实业家、水利专家,曾著有《历代治黄史》《季黄堵口实记》《茂泉实业文集》等作品。1925年3月至1927年6月,林修竹曾担任民国政府山东河务局局长,领导治黄工作,此碑正是为纪念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保障黄河长治久安,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过去,黄河文化宣传依靠传统媒体,存在传播面局限、更新不及时及群众互动性低等问题。融媒体时代下,如何通过宣传平台向大众普及黄河保护治理理念、展示黄河文化值得深入思考。 融媒体时代下黄河保护与黄河文化宣传平台的重要性 助力公众认知
融媒体时代,利用短视频展示和传播黄河文化,是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有效手段。本文围绕黄河文化的短视频传播路径展开探讨,首先对黄河文化与短视频进行了概述,其次分析了黄河文化的短视频传播优势,最后结合短视频特点,分别从内容、平台、用户3个方面入手,提出了黄河文化的短视频传播路径,即注重内容创作与优化、跨平台联动广域传播、激发用户参与积极性等措施,促进黄河文化高质量、广域化、全民化传播,使其在新时代焕发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后,与黄河文化相关的影视作品和纪录片创作数量直线上升。山东作为文化大省,黄河文化资源更是丰厚。运用纪录片的影像手段传承好黄河文化,拍出具有山东特色、山东气派、山东风格的黄河题材纪录片,讲好山东黄河故事、传递好山东声音是新时代交给山东影视工作者的光荣使命。 山东黄河题材纪录片的影像呈现 山东黄河
作为传统的中国打击乐器,鼓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史前时期。兰州作为史前彩陶文明的繁盛之地,史前文化发达,彩陶文明更是独树一帜。自马家窑文化以来,兰州的彩陶文明尤为突出,而陶鼓在众多的彩陶器物中格外醒目。兰州市博物馆馆藏11件马家窑文化时期的陶鼓,或为彩陶,或为素面,对于研究西北地区的史前文明和彩陶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对这11件陶鼓进行简单的梳理和介绍,并对马家窑文化半山期陶鼓出现的原因进行
黄河流域孕育了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黄河流域书法艺术为研究对象,揭示其历史演进与地域分异的内在逻辑。黄河流域书法历经甲骨文、秦汉简牍、魏晋碑刻至宋元行草书,始终与黄河文明的生态适应及文化交融深度交织。在地域特征上,中原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河套文化四大文化圈分别形成以政治权威、尚武传统、儒学礼制及民族融合为核心的风格谱系。黄河流域书法艺术是中华文明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