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的牛肉拉面,是黄河人的清晨问候;宁夏的八宝茶,是黄河人午后的悠闲时光;山西的刀削面,是黄河人的豪迈与坚韧;河南的烩面,是黄河人的温情与包容;山东的煎饼卷大葱,是黄河人的朴实与真挚……黄河岸边,每一座城市,每一个乡村,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美食故事。这些美食,滋养着黄河儿女的成长,也见证着黄河流域的繁荣与变迁。 对于黄河人来说,家乡的味道,不仅是味蕾上的享受,更是心灵的慰藉,是对过往岁月的怀念,是对
民以食为天。在浩荡东流的黄河畔,孕育了丰富的美食文化,其中不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珍馐美味。每一道美食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域特色。 本期主题——“家乡的味道”,将带您走近黄河人的餐桌,“品尝”黄河美食,体验黄河人的幸福“食”光。 统筹:关景匀 执行:李参 张霞 设计:朱蕾 身为内蒙古人,每次想到烤全羊,胃里的馋虫就被勾起来了。金黄酥脆的外皮,鲜嫩多汁的羊肉,在炭火的炙
“烧鸡糟鱼鸳鸯饼,牛舌呱嗒小北门”,这句流传于山东莘县古城的顺口溜,道出了千年古城的醇厚质朴,更道出了垂涎欲滴的舌尖美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古城鸳鸯饼。 山东莘县古城,地处莘县东南部,坐落于金堤河北岸,这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城镇,犹如一部古老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而古城鸳鸯饼便是其中熠熠生辉的篇章。 岁月沉淀的风味记忆 鸳鸯饼,又称肉锅饼,距今已有300余年历史,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乡,故乡是梦想诞生的地方,是游子魂牵梦绕的地方,是充满童年回忆的地方。在我的心中,有两个故乡,一个是灵魂的栖息地——淮滨,一个是口腹的慰藉处——中牟。 2013年7月,我考进了中牟黄河河务局,被分到了防汛办公室(以下简称防办)。我清晰地记得,刚去报到没两天,时任分管局长闫留顺、防办主任崔秀娥就带着我们去大堤“长见识”。他们一路讲,我们一路听。沿着仓狼路上了大堤,我第一
开封,身处中原腹地、黄河之滨,深受黄河哺育。千百年来,开封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将黄河的馈赠转化为餐桌上的一道道佳肴,让每一位食客都能在酸甜苦辣咸的五味交响中,感受到母亲河的深情与厚意。 酸 ——鲤鱼焙面 《说文解字》曰:“酸,酢也,从酉夋声,关东谓酢曰酸。”酸味,一般指醋味,是五味中最特别的表达,好比黄河风,令人神清气爽,陶醉其中。 鲤鱼焙面,这道被誉为“十大豫菜之一”的名菜,便是开封
聊城,是现今黄河与大运河实质性交汇的唯一城市,诞生了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其中,被《中国名吃谱》收录的聊城非遗美食——呱嗒,最受人们的喜爱。 聊城呱嗒是一种煎烙的馅类小食品,色泽金黄,内外有油,皮酥里嫩,加肉馅、蛋馅的味更佳。聊城呱嗒以沙镇呱嗒最为有名。 呱嗒创制于清代,迄今已有200多年历史。馅有肉类馅、鸡蛋馅、肉蛋混合馅(又名“风搅雪”)等多种。在制作时,先用烫面和呆面,随季节变化
菏泽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这里曾演绎过三国征战的厮杀,也响起过隋唐群雄逐鹿的马蹄声。在这片叠印着岁月漫漫烟尘的土地上,黄河收起了桀骜不驯之态,一改之前的惊涛骇浪,而示之以波光粼粼,缓缓流淌。黄河在菏泽造就了太多的奇观、美景、文化,可最让我惦记的却是滔滔黄河水为这里带来的特色美味。 “色白似奶,水脂交融,质地纯净,鲜而不膻,香而不腻,烂而不黏。”在菏泽,大概没有哪种美食能抵得过这
伟大的母亲河从巴颜喀拉山发源,像蜿蜒的巨龙一路南下,来到了我的家乡——山西省。黄河从山西省偏关县老牛湾入境,南至垣曲县碾盘沟出境,流经山西965千米,途经忻州、吕梁、临汾、运城4市19县,环绕在三晋大地的西部与南部,造就了壮美的晋陕大峡谷。黄河岸边的山西儿女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璀璨的文化,给子孙后代留下了熠熠生辉的文化遗产。随着网络游戏《黑神话:悟空》的爆火与出圈,隰县小西天等游戏中与山西有关
在记忆中,家乡开封黄河柳园口就像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而藏在街巷里的开封灌汤包,则是明珠上最耀眼的存在。 小时候,天刚蒙蒙亮,晨曦还未完全驱散黑夜的凉意,父亲就会轻轻把我从温暖的被窝里唤醒,带着我穿梭在柳园口那充满烟火气的街巷。那时的街巷,地面是古朴的石板路,岁月的摩挲让石板变得圆润细腻,晨露洒在上面,泛着微光。街边的房屋错落有致,青砖灰瓦,木质的门窗散发着淡淡的木香。 一路上,早起的人们
每当提起家乡的美食,我的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暖流,那滋味,比任何珍馐佳肴都要来得醇厚而深刻。在众多令人垂涎的小吃中,顾县肉合无疑是我心中的NO.1。多年来,无论我离家多远、多久,返家的第一顿餐,一定是那一口熟悉的肉合,这个习惯至今未曾改变。 顾县镇,是一个位于河南洛阳市偃师区的小镇,对我来说,那里是味蕾的起点,是记忆中最温暖的港湾。 顾县肉合,它不同于常见的“火烧夹馍”或“白吉馍”,顾县肉合
今年是我上班的第10个年头,从未想过,我会在离故乡200千米之外的小城做着守卫黄河的工作。10年,故乡的样貌和滋味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但每当我看到饸饹面馆,心底总会涌起隽永温暖的思念,如同那氤氲的面香和浓郁的骨汤交织融合,从未改变。 这次过年,我好好吃了一碗饸饹面,咽下的是面,留住的是回忆。那一碗饸饹面,是家乡的馈赠,是入骨的眷恋。如今,这份眷恋融入我现在的家乡——焦作,我已带着故乡的祝福在这里生
万里黄河九曲回转,壮丽颂歌经久不衰。 黄河,以其悠长的血脉滋养了肥沃的平原,哺育了无数的中华儿女,见证了文明的兴衰更迭。在这片被黄河深情拥抱的土地上,有一群默默奉献、勇往直前的后勤人,他们如黄河之水,虽不露圭角,却以独有的坚韧与执着,共同铸就了坚不可摧的“后勤志”。 序曲:万丈高楼平地起 1951年,是风起云涌的一年,也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黄委在郑州设立筹建工程处,正式开启
开封,古称大梁、启封、汴州、汴梁、汴京、东京,北依黄河。 由于黄河“善淤、善决、善徙”的特性,历史上开封黄河决口频繁。据史料记载,自公元前602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开封黄河决溢338次,开封城4次被淹、15次被洪水包围。明末白愚在《汴围湿襟录·自序》中称:“城在釜底,仰视黄流,其地最称可患。”清代河督靳辅在《治河奏绩书》中说:“开封之境地皆浮沙,河流迅驶,一经溃决,如奔马掣
利津,因黄河而生、倚黄河而建、由黄河而兴。在与黄河斗智斗勇的岁月里,这座凤凰城涌现出一大批治黄英雄。新中国成立前后,在这里,相继发生“舍身堵漏”“以淤代石”“凌汛堵复”的故事,载入史册。利津黄河人在与自然灾害斗争中展现出的坚韧不拔、勇于牺牲的抗洪抗凌精神,成为激励治黄人奋勇前行的精神力量。 王庄,是利津县城以北12.5千米一个紧挨黄河大堤的小村,因历史上黄河在此决口频繁而小有名气。这里有一
水美中国,景惠民生。百里长卷,河济泉城。 当第三届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经验推介活动在北京举办时,济南百里黄河风景区首次参加央媒推介活动,向全国观众展示了济南黄河的深厚底蕴和发展成效。 一口醋:品泺上风华 “我手中的这瓶洛口醋是济南黄河边传承百年的纯粮手造,许多知名鲁菜如九转大肠、糖醋鲤鱼、爆炒腰花等,都离不开洛口醋的加持……”在活动现场的生态产品展示区内,讲解员的介绍让在场观众味蕾萌动
我知道邓家堡是因为天水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以下简称天水站)档案室存放的一面锦旗。为更好地存放、保护它,天水站用玻璃罩着锦旗,锦旗上书:“面向群众,联系实际,科学为生产服务。”这是1957年国务院水土保持委员会授予天水站的荣誉,这份荣誉起源于天水站和邓家堡的故事。今天,让我们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面向群众 “下雨啦!又下大雨啦!” 乌云一团一团挤压而来,大肆侵占灰蒙蒙的天空。雷电轰隆隆地将
黄河与濮阳的历史源远流长,历史上“黄河六徙”,有两次发生在濮阳;在黄河下游26次大改道中,决口地点直接发生在濮阳境内的就有6次。黄河河道的变化为濮阳留下了多条故道、残堤与沙岗,构成了濮阳独具特色的地理文脉与历史图景。濮阳县城南边不远处的古黄河大堤,弯弯曲曲,如一条不见首尾的神龙,卧在中原大地。这就是金堤,取“固若金汤”之意。秦始皇跑马修金堤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2000多年过去了,金堤历尽沧桑
在山西,提起万荣人来,都知道万荣人的“挣”(万荣方言读zèng)气。医家有言: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万荣人的“挣”劲体现了精、气、神这三宝,即不怕吃苦,知难而上,争上游、创一流。 20世纪70年代初,万荣治黄人推着简陋的人力车,不远百里,从县东孤山脚下运石至黄河岸畔,筑岸垒坝,拦洪兴利,谱写了万荣治黄史的辉煌开篇。50多年来,万荣治黄人不懈奋斗、积极创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一路浩浩荡荡,出孟津峡谷后呈扇面状进入华北平原。洛河是黄河南岸的重要支流,从陕西省蓝田县木岔沟和洛南县草链岭出发,一路欢歌,在河南省巩义市河洛镇汇入黄河。 水·灵韵 河洛汇流之处称为“洛汭”,“汭”取水入河内之意,古之“河”指“黄河”。《中国历史大辞典》释曰:“洛汭,又名什谷,指洛水入黄河处,在今巩义市东北。” 黄河水浊,洛河水清,两河
三千里长堤,五千年华夏。黄河川流不息,不舍昼夜,是中华文明永续不绝的血脉。中牟地处黄河中下游的险工河段,是黄河冲出邙岭山地天然约束后的主要行洪通道,历来是伏秋大汛期间的防护重点。自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有筑堤历史记载以来,中牟黄河的历史伴随着砖坝、砖石坝等治河技术的演变史,凝聚着黄河文化的精髓。 河工砖留下治河文化印记 历史上的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黄河原不走中牟而行于北,金
当料峭的寒风还在大地的边角徘徊,黄河之畔已悄然涌动着春潮。那沉睡一冬的巨龙,在残冰的碎裂声中,缓缓苏醒,开启又一轮奔涌千年的征程,诉说着独属于这片古老土地的故事。 黄河,自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皑皑雪山起步,穿越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奔腾东去,一路裹挟着泥沙,汇聚着百川,以磅礴之势铺展在中华大地。春临黄河,恰似一场盛大的典礼拉开帷幕。河畔的垂柳,像是被第一缕春风唤醒的使者,细长的枝条上,嫩绿的叶芽怯生生
我是生活在长清黄河里的一条鲤鱼 记忆深处 这五十二公里的河道 便是我遨游的天地 万里奔流间的浪淘风簸 柔肠婉转处的落日长河 青枝摇翠的生机盎然 安居乐业的幸福绵长 你最美的样子 我都见过 春来秋往 星辰轮转 接续奋斗的长清黄河人啊 凝望着最初的凝望 在星辰般的细节里 无声地成长 持彩练 扇舞生风 绘长堤满目春色 乘东风 凝聚合力 奏河地融合乐章 借
本文通过整理河南境内黄河流域史前聚落分布状况,对其进行等级和时代划分,并按照等级秩序、时间对应、内在联系划分聚落群团,揭示都城及非都城属性的大型聚落在各自群属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河南在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中的重要地位。 聚落及相关研究 聚落作为人类居住地,是指在某个时间、地点,人类活动营建的所有设施,包括用来居住的房屋,用来防卫的环壕、城墙,用来生产的农、林、牧、渔及手工业等各类经济设施,还有
冶铁文化作为我国科技文明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基因。郑州地区位居中原,拥有丰富的冶铁文化遗存,是中华冶金文明发达的中心区域之一。本文通过历史文献、考古发现、与冶铁有关的地名等对郑州地区冶铁历史文化进行梳理,阐述以郑州古荥为代表的中国特色古代钢铁生产技术体系,解析郑州冶铁文化精神内涵,激活其文化基因,为郑州地区冶铁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及传承提供参考。 郑州地区冶铁历史 文
随着时代的发展,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遇到了一些困境。本文以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浚县泥咕咕为例,分析其在传承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策略,旨在助力浚县泥咕咕的传承和发展,实现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浚县泥咕咕的起源和艺术特征 浚县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泥咕咕是当地民间传统手工艺品,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浚县泥咕咕起源于五帝时代,后
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资源。河南省作为黄河流域的重要省份,更是全国非遗资源大省。截至目前,河南拥有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3个,国家级代表性项目125个、代表性传承人126名,省级代表性项目1030个、代表性传承人1147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发生了深刻变化。非遗文创产品逐渐走
中国要向全世界讲好中国历史故事,讲清楚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和全面的中国形象,以此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黄河文化的国际传播不仅能够展示中华民族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还能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增进各国之间的理解与合作,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形象提供有力支持。本文旨在通过文献分析,梳理近年来黄河文化传播的研究现状,并针对黄河文化国际传播中存在的问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以下简称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位于扬州三湾湿地公园西北侧,于2021年6月16日正式向社会公众开放。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以运河为主题,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不仅全面展示中国大运河的历史、文化、科技、生态,也是国际运河城市合作的重要平台。本文通过对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藏精品笔洗的赏析与梳理,发现早期瓷洗仿青铜造型,非专门用于洗笔。约在宋元时期,笔洗正式成为文房用具
说起象形文物,不得不说我国出土最早的大象化石——距今250万年的黄河大象化石。它是世界上发现时代最早、个体最大、象龄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剑齿象化石。本文介绍了历代象形文物的区别,展现不同时代经济社会和文化艺术的发展。 黄河大象化石考古 1973年1月20日,甘肃庆阳合水县板桥公社田窑大队穆旗生产队在一个叫木瓜根嘴的地方取土时,于砂质黏土层中发现黄河大象化石的门齿(即象牙)。同年4月5日至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