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地,江河纵横。 在古代,人们往往借助舟楫横绝江河,于是便有了津渡的称谓。《说文解字》说:“津,水渡也。”就是渡口的意思。 唐宋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直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了方便两岸往来,人们选择黄河水势稍缓、两岸略近的地方建立渡口。蒲津渡、茅津渡、孟津渡等古渡口如大地上的明珠,应时而生。它们不但成为南北往来、兵家争夺的地理通道,更是历史与文化的坐标,如凝固的史诗,承载着厚重历
古渡口,作为人类迁徙、商贸往来与文化交流的枢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与文明密码。从黄河纤夫的号子到江南水乡的橹声,从茶马古道的驼铃到海上丝路的帆影,这些沉默的渡口曾是流动的史诗,见证过王朝兴衰、商贾云集与诗意栖居。 为深入挖掘这一渐行渐远的水上驿站文明,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本期,我们将以“千年舟楫处黄河古渡口”为主题,共绘古渡口的前世今生。 设计:朱蕾 执行:李参张霞 统筹:关景匀
方里黄河从巴颜喀拉山孕育起源,出昆仑、穿天漠、驱流沙、越草原,一路携川纳流,曲折跌宕,九曲回转,用力劈开狭长的晋陕大峡谷,蜿蜒行走近千公里,转头向东,向着大海的方向奔流而去。三普大地,表里山河。黄河犹如一条绚丽的黄色丝带,从北到南,串联起三晋文明的黄河叙事。散落在黄河东岸边数十个大大小小的古渡口,披荆斩棘,历经风霜,交织出一部纵横捍阖、荡气回肠的三普黄河编年史。在这些大大小小的古渡口中,千年古渡蒲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随着人类活动区域扩大,便有了道路和水路,道路与河流的交叉口便成了渡口、码头,逐渐成为重要的交通和商贸集散地。20世纪70年代,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7000多年前船的残桨,杭州跨湖桥遗址出土了约8000年前的独木舟,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舟楫。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刻有“王率其舟于河”,可以判断殷墟一带黄河有早期的渡口。《史记》记载,周武王为征商殷先后两
遇见河口,是因为一架水车。水车转动,浸润着母亲河的养育之恩。 20世纪40年代,新西兰人路易·艾黎与英国人乔治·何克把陕西凤县双石铺的培黎工艺学校(以下简称培黎学校)西迁至甘肃山丹。为解决学校农场的灌溉难题,培黎学校师生在川口河上架起水车。川口河是古弱水的支流,《山海经》记载:“昆仑之北有水,其力不能胜芥,故名弱水。”说的是这里水没有任何浮力,即便将一片羽毛放在水面上,羽毛也会下沉到河底。这
玉门古渡为黄河著名渡口,又称汜水渡口,位于。渡口所立石碑记载:“玉门,西依大伾,东接广武,两山夹峙,有如门户。汜水南来,清如碧玉,穿门而出,故名玉门。”古时,此地是往返南北、连接东西的水陆交通要道,商贾云集,车水马龙,热闹非凡。时至今日,“黄河夕照”之下的玉门古渡,仍旧景色壮美。 秀美古渡 滔滔入黄 相传很久以前,广武山和大伾山原为一体,汜水河道经大路沟流入枯河到荥阳进入汴河,明明离黄河很近,
“千年舟楫处,潼关古渡口。”黄河在秦晋大峡谷的峭壁间奔涌东去,至潼关骤然开阔,一道古渡便在山水交汇间站成了历史的坐标。潼关古渡,不仅是地理上的咽喉要冲,更是黄河文明褶皱里藏着的千年密码,那些曾被岁月尘封的孤独记忆,正被涛声渐次唤醒,重焕光彩。 河山锁钥古渡的历史基因 潼关黄河古渡口的发展脉络,几乎与中华文明同频共振。周时称“渭纳”,是周室东迁的关键节点;秦灭六国后,这里成为连接关中与中原的水运
暮色渐浓,晚霞笼罩下的利津黄河大桥车流如织,这是新时代的利津渡口。与之遥遥相望的是那十里之外的千年古渡一一东津渡。灯光交错间,一眼千年,跨越历史长河,我仿佛看到这个“饱经风霜的老人”的前世今生。此渡口位于东营市利津县城东关外,因地处济水和黄河的东方,故名“东津渡”,曾是黄河下游的咽喉要道。北魏时,辐重在此卸船;金代,盐船船帆蔽日遮天;明成化年间,利津教谕章忠作诗《东津晓渡》赞“津河环带碧流长,舟子
道不分说,杨村入河底,举家迁顺德。旧日码头多,顺德生意火,灯笼高高挂,来者都是客。船家连声约,周家门前坐,边饮边看戏,半醉不知夜。” 这首流传于的打油诗,生动再现了村庄往昔的繁荣景象。要说周门前村的历史渊源,就得先说说周家门前的这条河。 周门前村 从春秋战国至宋朝之前,东阿境内的这条河是曾经有名的济水,济南就是因在济水之南而得名。宋朝之后,济水改称大清河,几千年来,此河道一直清水涟涟,草
三门峡陕州公园一号码头附近,便是历史上闻名遐迩的太阳渡。它北望山西省运城市平陆县,南依河南三门峡,如一枚坚韧的纽扣,在千年历史中牢牢系住了晋豫两省。这一地理枢纽位置,自古便是沟通中原与西北的咽喉要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滔滔黄河水自西向东奔涌而至,在太阳渡一带因山势而略显舒展,为舟楫横渡提供了相对安稳的河床条件,成就了其千年古渡的盛名。 大河之阳 春秋时,太阳城称为大阳城,意为大河之阳,汉代初年
黄河九曲回转,万里奔腾,突破重重险阻,冲出小浪底峡谷后,进入华北平原,至此才真正展现出宽阔无垠的胸怀。在小浪底以下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历史上著名的渡□一一孟津渡。 这一天,太阳悄然升起,霞色放胆延放到中天。孟津的邙山岭上筑起一座高台,惠风高扬的旌旗下,阵阵鼓角响起,一派庄严而热烈的气氛。台周围聚集着八百诸侯。台上,一位英俊而伟岸的青年慷慨陈词,不时挥舞着拳头,仿佛要刺破青天。这便是中国历史上著
黄河在普陕大峡谷间奔腾南下,至山西柳林县境忽然放缓了脚步。混浊的河水在此处拐出一道舒缓的弧线,将陕西吴堡与山西柳林、石楼三地轻轻揽入怀中一一这便是三交古渡口,一个在黄河万里航道中占据特殊坐标的古渡。干年来,木船的橹声在这里划破晨雾,驼队的铜铃在岸边摇落夕阳,无数生命与故事在此交汇、流转,最终沉淀为黄河文化基因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浊浪中的地理密码 三交古渡的诞生,源于黄河河道最本真的地理逻辑。此
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奔腾涵涌,孕育了无数的传奇与故事。黄河在普陕大峡谷里拐出一道急弯时,在东岸留下一片被水浪反复打磨的石头滩,当地人叫它“大同”,而滩涂尽头那片依坡而建的窑洞与瓦房,便是碛口。这座曾被驼铃与船号填满的古镇,藏着黄河水运的繁华往事,宛如一颗遗落在岁月深处的明珠,静静诉说着往昔的繁华与沧桑。 清道光年间的某个清晨,第一缕阳光刚漫过卧虎山,口的码头就已醒来。黄河上漂来的商船正贴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在黄河沿岸,分布着众多的古渡口,它们是连接黄河两岸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黄河文化的重要载体。封丘地处黄河故道,与八朝古都开封隔河相望,古为夏封父侯国,以水陆交通枢纽之重,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封丘境内的黄河古渡口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交通、经济、军事和文化地位,见证了黄河的变迁和朝代的兴衰,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兰原高速黄河大桥(碾庄渡口原址)
济阳,因济水而名、伴黄河而兴。 据《济阳县志》记载,历史上黄河曾三过济阳,最后一次便是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道由历城县任家岸入境,经沟杨庄、县城南、葛家店、直河庄等入济阳,穿惠民北上。这条奔腾的大河既是天堑,亦孕通途。从渡口的舟楫穿梭,到浮桥的便民更迭,再到大桥的钢铁飞架,完成了全天候畅行的蝶变。 -津渡帆影: 河上舟楫载春秋 有人说,黄河上有难以计数的渡口,是大河造就了渡口
嗨聊MC: 古渡口,是连接大河两岸的交通枢纽,是不同地域文化交流融合的前沿阵地,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变迁。临津渡、金城渡、横城渡、风陵渡、大禹渡、茅津渡、铁谢渡、孙口渡本期,说说你熟悉的古渡口,侃侃你认为的古渡口选址原因,聊聊你记忆中有关古渡口的诗词歌赋,谈谈中外古渡口的异同吧。 黄河就像一条巨龙,在晋陕大峡谷间留下了好多印记。 军渡,这个镶嵌在晋陕大峡谷浪涛里的名字,本身就是本厚实的老书。
金庸小说里大情大悲的桥段很多,若论微妙、隐晦,同时也让人感叹的,莫过于《倚天屠龙记》第二十七章。文中灭绝师太告诉张无忌,她的师父、郭襄郭祖师的徒儿叫作风陵师太。初读不以为意,再思之,如有牛毛细针刺入心中,隐隐小痛,却移不走、抚不平。 直到站在风陵古渡,眺望不尽黄河滚滚东流,才能从迎面吹来的一缕凉风中,追索千百年来中华儿女亘古不变的侠肝义胆、家国情怀。 这座渡口,位于黄河由北向南急转折弯处,因中
山东省鄄城县旧城黄河渡口,静卧于县城北13千来的黄河南岸,因依偎着旧城集(今旧城镇)而得名。自清末形成以来,这里便成了鲁西南连通京津的要道。真正让它镌刻进历史长卷的,是1947年那个夏夜,刘邓大军(以刘伯承为军事指挥员、邓小平为政治委员的人民军队)在此劈波斩浪,揭开解放战争全国战略反攻的序幕。 彼时,解放战争已鏖战一年,国民党军百余万兵力折损,战略反攻的曙光初现。中共中央果断决策:刘邓大军挺进大
花园口,一个承载着黄河记忆的名字。它始于明朝的繁华,历经战争的创伤,又在治河与发展的历程中重生。 花园口的由来 明嘉靖年间(1522一1566年),时任吏部尚书的许赞在郑州北郊黄河南岸营建了一处规模宏大的私家园林。这座园林占地达36公顷,其规模之巨、规制之精,堪称当时中原地区首屈一指的园林建筑。园中广植奇花异草,亭台楼阁点缀其间,每逢春夏之交,百花竞放,蔚为壮观,引得文人雅士纷至沓来,吟诗作赋
黄河之水奔涌千年,在山东省聊城市阳谷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不仅冲刷出肥沃的平原,更沉淀下厚重的文明。从新石器时代的石哦夯声,到民国时期的治黄界碑;从蚩尤陵的远古传说,到景阳冈的龙山古城;从张秋会谈的红色记忆,到刘邓大军渡河的壮阔史诗……阳谷黄河文化,是一部镌刻在泥土与浪涛间的壮丽史诗。这里的一砖一瓦、一堤一坝,都在诉说着人与自然的博弈,见证着智慧与勇气的传承。 治黄技艺: 与浪共舞的千年智慧 在阳
“蚜虫冒头了,咱们得排查一遍。”梁山管理局司垓管理段养护职工王有辉指尖拂过国槐叶片,当仲夏晨光漫过长堤,蚜虫的斑点,成了东平湖围坝生态诗笺上待修改的字符。 国槐浓荫如盖、海棠青果初结、栾树金蕊摇曳、堤坡绿草连绵,在梁山管理局职工的辛勤劳作下,45千米绿廊正悄然书写东平湖围坝生态蝶变的诗歌。 规划先行绿色画卷的科学落笔 “海棠花开时,这里入选了‘山东黄河春日赏花地图’。”梁山管理局工程管理
黄河孟州段,绿意沿着生态廊道向天际延展。工程堤头,一座刻着“1958一2025”的纪念碑在晨光中静立。退休技师赵发元轻抚碑文,掌心抚过“千里之堤始于足下”的遒劲刻痕。河水汤汤,浪花卷起泛黄的记忆—67年前那场惊天动地的洪水阻击战,正是今天智慧防汛体系的原点。 薪火照长河 1958年7月17日,黄河水文记录为孟州刻下惊心动魄的印记。大流量洪峰如巨龙翻腾,东曹段堤防在巨浪冲击下簌簌落土。“洪水
时维孟夏,济水风和。大河汤汤,世纪守望。朱甍沐旭,金字生辉。己未肇建,水文之始。观涛测浪,百载如一。 忆昔禹甸倾危,坎陷艮崩。军阀蠹国, 列强窥边;倭寇逞凶,山河饮恨。然我 水文俊彦,抱器守拙,丹心不渝。戊戌、 壬戌、丙子之汛,怒涛裂岸,倒峡泻河, 铁笔镌真,尽摄纤微。 今观斯站,离明照坎。展厅列序, 水纹呈乾天之象;长廊载道,玉壁现 坤地之形。北眺鹊山,松雪丹青入画; 南聆古渡,漕船棹歌依稀
夏风解开黄土的襟扣,黄河在合阳段摊开一身鳞甲。晨光漫过护岸林时,惊飞的水鸟掠过防汛仓库的屋脊,翅影剪碎了囤积的寂静。河水在节气里涨落,如同大地的肺腑舒张,将淤积的往事与未来的潮汛一并吞吐。 护坝林的无声诺言 正午的日光在林间滤成碎金,蝉鸣裹着树脂的芬芳在枝权间流淌。新扎的防风篱笆投下细密格影,将燥热切成可供吞咽的片段。护坝人常在此刻静听树语:栾树荚果爆裂的轻响,白皮松针叶摩挲的私语,国槐花
那天午后的阳光像融化的蜂蜜,顺着芦苇的尖梢缓缓滴落。河岸边传来此起彼伏的笑声,那声音裹挟着黄河水的腥甜,裹着新切的西瓜香,在滚烫的河滩上酿出蜜来。 这是老友们筹划了半个月的黄河露营。越野车碾过最后一道沙梁,混浊的河面豁然在眼前铺展开,草帽被风掀起,露出眼角笑出的纹路。车停定后,大家就忙活开了,有人搭帐篷,有人架烧烤架…一切准备就绪后,我迫不及待地赤脚踏进浅滩,河水凉得沁骨,裹着细沙摩挲脚踝,仿佛
在数字媒体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文化传播范式发生深刻变革,VR(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短视频等技术重塑了文化的呈现与接受方式。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数字媒体语境下的传播不仅承载着文化传承的使命,更以多元形态介人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认知场域。大学生作为“数字原住民”,其审美观念正经历从传统语境到互联网语境的转型。黄河文化通过数字展馆、虚拟场景、互动叙事等方式的传播,带来了传统美学元素的
黄河,作为中华大地的母亲河,孕育了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绵延不绝的灿烂文明。它不仅是一条地理意义上的河流,更是一条承载着民族集体记忆、精神信仰、价值观念与智慧结晶的文化长河。在其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孕育并锤炼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锐气,“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以及面对艰难险阻百折不挠的坚韧意志、因时制宜的应变智慧等,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独特品格与文化基因。数字时代下,如何运用数
黄河文化概述 黄河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黄河流域的历史演进中所创造、继承、发展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黄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黄河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物质文化,主要体现在文化遗址、古代建筑、农业技术与手工工艺品等方面。例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遗址,西安、洛阳、郑州、安阳、开封等古代都城,铁犁、彩陶和青铜器等。非物质文化主要体现在思想、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例如,儒
大禹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性文化符号之一,其信仰历经了从自然崇拜到文化认同的演变。在古代,人们将治水英雄天禹视为能够操控自然、驱除水患的神明,从而形成对天禹的自然崇拜。随着时间的推移,天禹信仰的内涵逐渐超越了单纯的自然崇拜,成为人们心中对英雄、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传承。 大禹形象神格化演进过程 大禹形象的神格化过程是中国早期“历史神话化”的典型例子,反映了先民对自然力量认知的深化与文化记忆的重构。在
博物馆作为一个国家与民族文化的守护者,既肩负着保存和传播民族传统文化的重任,也承担着促进文化交流的使命。进入21世纪,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为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基础。博物馆不仅可以通过建立藏品数字化信息档案,实现藏品信息的永久保存,还可以运用计算机技术让藏品在虚拟环境中得到展示,推动文化的广泛传播。安阳博物馆成立于1958年,是地市级综合性国家一级博物馆,拥有藏品超过10万件。在数字化
数字孪生水利体系建设在黄河流域中的应用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议题。它结合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对黄河的自然水体进行可视化展现,并对工程调度和运动规律进行智能化模拟及前瞻性预演。数字孪生水利体系建设是推动智慧水利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促进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是建设现代水利的重要抓手。随着黄河流域数字孪生平台建设工作的启动,标志着数字孪生技术在黄河流域的应用迈
《中国考古学大辞典》中对铜器是这样定义:“铜器,一般指以铜为基本原料加工制成的器物,包括工具、武器、器皿、乐器、车马器、装饰品、艺术品等。”中国的铜器起源较早,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达到高峰,出现了许多精美的器具。铜镜作为重要的日常生活用器,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齐家文化时期,是我国早期青铜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国八大古都之一,文化底蕴深厚,文明脉络清晰完整,可移动文物资源丰富。馆藏文物
大汶口遗址,位于黄河下游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和宁阳县磁窑镇交界的地方,南岸属宁阳镇,北岸属大汶口镇,地势总体北高南低,是黄河冲积形成的平原地区。大汶口先民定居在这片黄河滋养的河滨沃土上,创造了发达的农业、兴旺的家畜家禽饲养业和先进的手工业。大汶口遗址第一次发掘,揭露面积5400平方米,发掘新石器时代墓葬133座,出土遗物1000多件。其中,一部分骨角牙器制作非常精细,代表了新石器时代黄河下游
黄河岸边,机械轰鸣,红色的黄河抢险队伍整齐划一地迈着坚定步伐进发。他们身上“黄河抢险”的标识,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那是使命的象征。另一边,民兵队伍与专业救援力量紧密并肩,成为防汛一线最坚实的依靠。 看,民兵将沙袋精准堆叠,一层层筑牢堤岸;抢险队员操作着大型机械,加固河防的每一个动作都衔接得天衣无缝。 “安全效机动创新”的标语,轟立在堤坝旁的醒目位置。机械的轰鸣声与人力协作的号子声交织回荡,似一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