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滦河源头,冰凉的清露汨汨流淌。从河北丰宁草甸,一路携川纳流,蜿蜒888千米,在渤海之滨完成生命的壮阔交响。 2025年夏天,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颁布之际,中国水利文学艺术协会组织“江河笔汇·当代作家滦河行”活动。这不仅是一次地理溯源,也是一场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课一当作家的笔尖与水文站的
2025年夏天,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颁布之际,我参加了“江河笔汇·当代作家滦河行”活动。从事水利领域报道的记者工作20多年,我认识长江,认识黄河,认识浙江安吉的余村溪,认识无数大大小小、长长短短、胖胖瘦瘦的河流。我见证过诸多“两山”案例,对滦河也略知一二,但与他同行还是第一次。从确定行程到本稿落笔,我一直在问:“谁
公元2025年7月28日4时30分 注定是一个值得滦河铭记的时刻 一年一度的大江大河编号洪水 首次在这里发生。在潘家口水库 入库洪水流量从2270立方米每秒 涨到4000立方米 仅仅不到一天。它所激起的能量 惊醒史书中那些漫漶沉睡的词语 但不必“谈洪色变”,对于河流 洪水是它的天性,是盛夏的呼喊 每一滴水都是对源头的深情回望 每一滴水都将在回望中浴火重生 还是沿着时光的河流
滦河源 孤石闪电革幽幽,浅浅清溪向北流。 云卧粱山观翠扇,鹰翔湿地觅澄州。 辽王南下修呼哨,魏帝东巡筑蚌楼。 若是滦波腾碧浪,青苔绿树护源头。 多伦湖 锡林郭勒抱多伦,六岛七湖荡碧魂。 划艇波中飞似箭,单车岸上快如神。 沙滩舟舰观冲浪,峡谷跳台看起云。 厄莫山间思母后,观音甘露养斯民。 大河口 黑风闪电聚滦源,天似穹庐四野环。 一坝平湖映大殿,万棵榆树绿高原。 索图尚看《
承德:云未改,城已变 青苔漫石阶,晕染旧韶年 檐铃摇碎影,云栖滦水源 风抚宫墙碧,天青似旧笺 霓光攀玉阙,璃彩映新喧 轮辙碾散老街梦,市招焕作繁鲜 武烈河衔双际天 画舫裁开今古弦 奶茶香沁艾蒿味,萦绕廊前畔 云守旧时容面 廊间疏影,轻托飞檐 任流光在琉璃缱绻 抬眸凝望间 盼旧热河重焕 半城烟火,半城流年 滦河之源 我立于混沌初开的圣境 看一滴水举起燕山的脊梁 在
滦河发源于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大滩镇孤石村,从该村大古道沟小梁山南麓的源头算起,这条温顺的大河兜兜转转888千米,至河北乐亭县兜网铺注入渤海。从水系图上看,深河姿态极似一只麒麟,头部大嘴张开,胡须下垂,顶角直立,前足踏着大黑汀水库,身躯是潘家口水库,柳河、瀑河为其两翼,这个鬼斧神工的造型着实震惊了我。麒麟自古就有仁兽之称,孔子泣麟的典故让历代士子感怀不已。《诗经》中有《麟之趾》一诗,以麒麟比喻贵族
我的老家有一座施从云烈士墓,读初二的那年清明节,学校组织我们去扫过墓。施从云是安徽桐城人,辛亥革命深州起义时,任总司令。起义很快失败,施从云遭清军诱捕,被五马分尸,尸骨辗转葬到家乡。辛亥革命的起义多发生在南方,唯有深州起义发生在北方。我就是从那时候起,知道了中国北方有个叫“滦州”的地方,但少年时的我并没有将“滦州”二字与穿境而过的滦河联系起来。 大概是14年前,我已经在北京工作,那时每天乘地铁4
一条名河的诞生 云朵,长在坝上的蘑菇 飞鸟扯着云翳掠过山冈 青草盖在森林之上丰满的胸脯 小花点缀的绿裙如星星闪耀蓝天 千松坝,草原如此恬静美丽 一个北方姑娘如南方般细腻 一滴泪从一根草的两头冒出 点点滴滴汇集 悄无声息诞生了一条名河 滦河,一起步就戴着个小花帽 如画的风景拥抱着小小的纪念碑 开篇叫闪电河有惊无雷 如古流域的王朝只是一闪而过 结尾人海却是一片辽阔丰富 百
在滦河源头 你站在源头,让浅浅的水浸湿脚步 你站在草原,让风吹进骨头 此时,目光越过白云 东猴顶,山很低,坝上草原无遮无掩 万物被苍茫夷平,留下风 继续播撤温柔,让你此刻风情万种 没有雁阵成行,没有雄鹰俯瞰 下游有马群散步,眼前花海草丛生 水的清亮,在树丛与花草中穿行 涓流如丝漫游,汩汩之声若诉 有你的声音从远古而来,踏破寂静 山水尽头,飞翔的视野留下剪影 俯坐在草地上看
乙巳仲夏,夏至翌日,我再次参加“江河笔汇”活动,与一众好友踏上寻访滦河源的旅途。我们从细流淙淙的巴彦图古尔山麓,到大河奔涌的崇山峻岭间,再到天水一色、雄浑浩渺的入海口,深切感受这条贯穿华北的水系,不仅是自然地理的脉络,也镌刻着文明演进的密码。当指尖触碰源头冰凉的河水,当目光所及沿线绿水逐浪、青山竞秀,当身心感受海阔天空的每一个瞬间,岁月的浪花便伴随着滦河的湍流奔涌而来,化作笔下跌宕的诗行。
圆梦 深河之于我,是童年的故事,是立命的沃土,是喧嚣后的清凉,是放不下的惦记,是万般情绪的归宿…… 躬耕27载,守着引滦入津工程,与滦河打了27年的交道。潘家口水库、大黑汀水库是深河,子弟学校操场外是深河,宿舍楼凭窗远眺是滦河,生活、工作在滦河畔,无处不深河。我也曾走进深河深处,在盛夏的源头,膜拜礼赞母性的澄澈丰饶;在深秋的支流,沉醉于层林尽染的磅礴画境。这次,机缘巧合,我参加了“江河笔汇·当
他是中国著名的国画家、书法家、教育家。 他生在黄河岸边,行走于大河上下,用手中的笔,为时代放歌,为大河铸魂。 他画的黄河系列山水画,被誉为“社会主义时代山水画的里程碑”,他被誉为“自五代荆浩以后真正画出北方山水神韵的第一人”,作品被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中国美术馆、外交部驻外使领馆等陈列、收藏。 他的书法荣获河南省书法“龙门奖”唯一的大师奖,作品参加全国第一届至第五届书法篆刻展。他与沈曾
在中国文学史的长河里,对西北边塞展开书写具有悠久传统。无论是古典文学里肇始于《诗经》、炽盛于唐宋的边塞诗词,还是现当代文学里以西北地域风情为创作背景的“新边塞诗”,天地广袤无垠有着厚重久远历史的西北地区是古今文人墨客取之不竭的灵感来源。从中原大地历经长途跋涉后置身于漫无边际的西北大地,目之所及的豁然开阔,易于激发作家内心生出具有时空纵深感的波澜壮阔,风平浪静之时亦是优质文学作品形成的绝佳契机。作家
“大江高歌向北流,润泽冬夏和春秋。水登高处行千里,碧染幽燕靓九州。”水利作协副主席赵学儒的长篇报告文学《水脉》以此开篇。 中国为什么要建设南水北调工程,《水脉》告诉我们:1952年秋天,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时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从而点燃了跨流域调水、构筑国家水网的梦想。 毛泽东主席要求从南方调水,是因为北方缺水。尤其是首都北京一个字就是“渴”。南水北调工程需
捧读先生的诗集《春风胜过一切温柔》,一股和美的春风扑面而来。 是一个沉静的人。他对生活的热爱与深情,对中华文化的挚爱与传承、创新,他的人生态度、他的思想,都展现在他的作品中。如《西周瓷器》:“博物馆展示着一件/西周瓷器/古朴雍容的瓷罐/淡淡的青色泛着微芒/有不可言说的高贵/悠悠的水波/似乎仍可触摸/吟诵《关关雎鸠》女子的情意/丝丝裂纹/述说着前尘往事的深深记忆”“在橘黄色的灯光下/她并不显得沧桑
风和日丽的午后 夏日炎炎 车流穿梭 四面八方的宾朋 络绎不绝 翘首以待 只为一睹小浪底水利枢纽 调水调沙的壮阔神采 清水汩汩 喷涌而出 周而复始 持续数日 黄沙滚滚 磅礴而出 四条巨龙 翻转飞腾 惊涛拍岸 跌宕怒吼 气势如虹 会击千里 此时此刻 见证了龙图腾的传奇 穿越千年 看黄河泛滥变安澜 此情此景 激荡了龙传人的血脉 顺流百里 看沧海浮沉变桑田 夕阳西下 醉了金
听见远方 远望当归,然而远方已淡, 长歌当笑,然而记忆已疏。 岁月,浓得难化开 远方的繁华冷暖—— 少年时的雪下得真大啊, 大得盖住了南山的塔和暮钟。 我们折梅枝 折出咯吱咯吱的笑闹声。 后来是春天来得太慢, 急得杏花梨花迎春花……都疯了。 荷塘里养的月亮 碰碎再合上, 不得不和春雷妥协, 让微雨带着柔风把山野吹绿。 夏天,仿佛一直被远方省略, 太热! 人与人只远
在韶山,拜谒主席铜像 岁岁,月月,天天 人们都像潮水一般涌来 你站在那里 用一米八三的身躯 浓重的湖南话 坚毅、肯定而又不厌其烦 一一回答 原来你没有离去 只是回到了湘潭的 韶山冲广场 面向北京 长久地凝望 日新月异的祖国 有些疲乏的时候 就眨一眨眼 看韶河从家乡出发 沿涟水、湘江、长江 那条越走越宽的道路 在奔赴中 日夜不停地歌唱 相信——写在田汉故居
深子湖的回响 五十年前的阳光 落在 河北汉子的行囊上 他从常德的稻浪里起身 把赤诚 叠进滁浦的褶皱 那些被旱魃啃过的田野 那些被洪水撕碎的炊烟 在他眼底 长成 丈量山河的标尺 鞋跟敲过每道山脊时 泥土会记得 他脚底的温度 图纸在油灯下舒展时 水流会听见治、办、改三个字在发芽 手臂扬起的瞬间 六万声号子撞碎峡谷的寂静 九十八个日夜 是钢钎在岩层上 刻下的
涟水源头 秀美神奇的湘中腹地 在青山奇峰城郭乡村遍地锦绣之间 五百里涟水奔流不息 所过之处 世代文明的奇葩灿若星辰的英杰 让世人瞩目惊异 她以卓越的姿态东流入海 她来自何方?源自哪里? 相约好友探寻母亲河的秘密 在上游尽头蹬着小涟河的粼粼玉漪 到岳坪峰南麓 循着涓涓银泉追踪至山中水穷处 顺竹筒接水的长龙看泉眼趵突 何处是源头? 山民笑指:要问这四十八面龙山 我若有悟
节水行 草木荣枯雨露泽,涡流赴海蓄洪波。 晨昏惯作寻常看,丰俭由来方寸琢。 管网滴滴苗正润,龙头汩汩手随合。 濯缨沧浪思良策,节水神州锦上梭。 护水行 波光潋滟柳丝垂,日影斑驳翠乌追。 笃意巡河除隐患,持公执法去非为。 阴晴偎守清风岸,寒暑铭镌大禹碑。 在水蒹葭着画色,巾帼岂遽让须眉。 调水行 千年水脉走京杭,一路繁华载稻粱。 旱涝无常究至理,丰枯有序举宏纲。 汤馍譬语均
太行明珠 纵观新鲜灵动的季节 阳光青暖花影摇曳 一坏净土掩风流 悠然时光惊艳了岁月 高峻雄浑的峰峦翠叠 丹崖铺绿地势险绝 顺天梯登崖顶 领略先人险行的感觉 横穿绝壁长廊与洞穴 山水秀美瞪大眦欲裂 喊泉银瀑悬壁 峡谷中溪浪翻滚流泻 婉柔的花蕊轻盈似雪 碧绿潭上鸢飞鱼跃 错落的农家石舍 娟秀妩媚的梦之乡野 沧桑的经历悄然更迭 英雄热血千云豪杰 碑刻着昔日痕迹 太
永和多山,位于黄河东岸、临汾西北部,商周时为蒲国属地,春秋时属晋之楼邑(天夫赵婴食邑之地),自古就是秦普交通要塞,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始称永和。县域西部隔黄河与陕西延安延川县相望,据说梁家河村就在对岸不远的地方,有长延高速渡河相连。 多年养成的习惯,每到一处地方必先追查其地名的缘由。地名,作为文化载体,蕴藏着鲜活而丰厚的历史积淀。知道了地名的由来,如同拿到了叩开历史空间的一串文化密码,可以基
从我的家乡向左向右,向东向西,都有一条大河,东边的河叫作沂河,西边的河叫作汶河。 小时候,我不知道哪一条河是汶河,哪一条河又是沂河。我只熟悉家门口的那条河,那条河离我居住的村庄很近,在村庄的西边,我们经常在河边沙滩里玩耍,在清澈的河流中逮小鱼、摸小虾,在河里游泳,在河边洗衣服。春夏秋冬,各有乐趣。 后来,慢慢长大,我家也迁到了城里,距离东边的河流也近了一点。城里的家刚好位于两条河流之间,从
悠悠岁月,几多寒暑。夏日里,我们不妨走进唐诗宋词的意境里,感受下千百年前的夏天。 浪漫主义诗人季白在《夏日山中》写道:“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这首浅显直白的小诗,描述了在山中纳凉的情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诗仙,虽然“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难以实现,可他生性旷达潇洒,善于放飞自我:林中松风阵阵,宽衣解带,让身体自由地沐浴在清风中,不仅摆脱了衣物的束
鳞的车轮与铿锵的脚步把丰厚的黄土坡切割成凹槽的古道,使我亲近了黄河。道路虽然已是混凝土沥青铺就,这地名和路旁边时见的条石、古树,依稀透露古道的风韵和沧桑。经过古道,大河就以她独有的澎湃丰沛和悠然大气显现眼前。这儿是风陵渡,黄河千年古渡口,跨华北、西北、华中三大地区之界。 千年的风雨走过,千年的历史走过,千年的大河儿女走过,千年的悲欢离合走过。今天,我也走过,走过阡陌良田,走过苍莽崖岸,便是风陵古
红河,是一条河流的名字,也是一个地州的名字,还是一个县、一列火车、一包烟的名字。 红河源头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简称大理州巍山县)永建镇红河源村哀牢山脉的龙虎山上,流经云南大理、楚雄、玉溪、红河4个地州的17个县市和越南北部的12个省,全长1280干米,从越南北部湾注人南海。由于流域多为红色砂页岩地层,河水呈红色,故称红河或红水河。 对于云南世居的彝族、哈尼族和苗族等
序章: 古院树影里的光阴回响 蝉鸣如织的夏日午后,我与远道而来的文友王效祖参观完洛阳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周王城广场后,继续沿中州中路西行前往西工地。路边梧桐叶筛下的细碎光影,在青石板路上摇曳那些被往来脚步磨得温润如玉的路面,仿佛还留存着百年前的余温。行至西工地大门前,灰色门楣上镌刻着“西工地”三个红色大字,大门西侧一块“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碑刻静静矗立,百余年间沉淀着无数历史记忆。 西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