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地理位置、季风、地形地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历史上水患灾害频仍,尤以黄河为重。 镇水神兽是中国古代用于镇水、祈求平安的雕塑或雕刻物,通常以动物形象出现,多安置于桥梁、河岸或闸口等处。其核心作用是通过神兽形象来抑制水患,保护平安兼具实用功能与精神象征意义。其主要类型有趴蝮、铁牛、石犀、雄鸡等。 镇水神兽的存在,本就是一部微缩的治河史。囿于古代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从大禹治水时“化为熊”的传说,到唐开
黄河万古流,廉脉续千秋。黄河九曲,蜿蜒波折,出星宿、决昆仑,荡峡谷、触龙门,逶迤向东,注入大海。山东聊城居鲁西,临黄河,望中原,倚燕赵。这里,不仅承载着深隽厚重的人文江河,更在治水实践中孕育了特色鲜明的黄河廉洁文化 廉脉贯千年,往来成古今。小桥、流水、人家,满怀乡愁;黄河、运河、金堤河,奔涌力量。在这片厚重而又广袤的黄土地上,一代代治河廉吏守法奉公、清白传世的嘉言懿行,犹如汨汨清流,滋润着这
清康熙年间,黄河水患严重,河南仪封(今兰考)人张伯行的治理实践成为清初水利工程的典范。他于仪封抢险中脱颖而出,后提出黄、淮、运综合治理方案,以分水泄洪、闸坝联动等推动水利进步,并著《居济一得》总结理论。其治河深植理学,以“格物致知”指导实践、以“仁政”推行“以工代赈”、以“主敬”革除陋规,实现廉能一体。治河功绩助其仕途,成为对抗贪腐的资本,赢得民心。其承前启后的治理理念与廉能一体的为官境界
在我国波澜壮阔的江河 镇水画卷中,镇水神兽无疑是极具神秘色彩和象征意义的存在。它们宛如历史的守护者,静静矗立在大江大河的岸 善的故事边,见证着岁月的流转与时代的变迁。 这些镇水神兽,是古代人民为了祈求大河安澜、镇水防灾而特意铸造或雕刻。它们或为石雕,或铜铁铸造,形态各异。有的威风凛凛,似要镇住汹涌的河水;有的憨态可掬,又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传说。 这些神兽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和纽带。本期,我们
相传天禹治水时,每治理一处水患,就要在水患处投下铸造的铜牛一尊,意在镇服水患,保一方平安。此后,民间就有铸造神兽来镇水的传统。当遇到洪涝灾害或者修建水利工程时,便会铸造镇水神兽,将其放置水中或岸边以祈求平安。清代顾祖禹说:“铸铁犀于江岸,杀水势而城之。”《临川县志·陂梁》中记载:“铁犀一铸走蛟龙,从此洪波循故道。安澜不惊民永保,河东耕播歌康衢。” 不同时代的镇水铁犀 铁犀,为铸造的铁质犀牛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曾记录了这样一则奇闻:古时候,在汾河流域的荒野中,一只名叫獬豸的怪兽经常出没,它眼如铜铃,目光如电,样子既像牛又像羊,但头上却仅有一只角。这只独角神兽的奇异之处,在于它能分辨是非曲直。尧舜时代,著名的大法官皋陶审案,往往会命人把这只独角神兽牵出来,让它伏在自己的身旁,由它来判别是非曲直:当清白无辜的人在面前经过,它会毫无动静;而当作奸犯科的凶徒经过时,它则会一跃而
明洪武年间,天下既定。 石匠的凿石声惊醒了千佛山的晨雾。我的身躯在老石匠的凿子下渐渐成形,他用布满老茧的手抚摸着我的纹路,喃喃道:“求神兽护佑,盼万世恒昌,镇我大清河安澜。”阳光透过作坊的窗柅,在我尚未打磨光滑的脊背上投下斑驳的光,空气中弥漫着石灰与桐油的气息。 我被雕刻完毕,已是仲秋时节,山东布政司驻地自青州迁到济南已有大半年,这座城日益熙攘繁华。数十位精壮汉子用藤索捆着我并抬上牛车,沿着青
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天气磅礴的笔触书写出中华文明的千年史诗。当我们细细翻阅这部镌刻着文明密码的典籍,诸多被黄沙所掩埋的文明符号从夹缝中浮现,镇河铁犀便是其代表之一。 铁犀镇河洪水灾害下的人民祈望 《英宗实录》中说,“开封患特甚”。黄河自金代明昌五年(1194年)在阳武(今原阳)决口改道东流后,开封就成为濒河之城,屡遭洪水肆虐之苦,尤以明代为甚。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黄河水袭
东营,作为黄河入海口,拥有独特的地理景观,深受河海之恩。可就在这片母亲河用万年伟力淤积出的年轻土地上,却也曾多次发生过严重的洪涝灾害,民间和官方曾通过设立镇河神兽、修建水利工程等方式护河安澜。 铁牛镇狂澜、石龟驮丰碑、木黿守船人镇河神兽护河安澜的故事在世代黄河儿女中口口相传。它们不是庙堂里的泥胎木偶,而是长在这片新淤地上的血脉精魂,不仅承载着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还融入黄河口人民的情感与智慧。
铁牛浮出黄河滩下的盛唐密码 1989年,黄河秋汛退去后,永济蒲州古城的河滩上露出一截黝黑的牛角。当考古队员用起重机缓缓吊出第一尊铁牛时,铁锈剥落处,牛眼圆睁的怒目穿透了千年泥沙。4尊各重约30吨的铁牛伏卧于黄河故道,牛尾系着横铁轴,轴上还残留着竹索的痕迹。这组唐代镇河神兽的出土,让湮没于河床的蒲津渡遗址重见天日,也揭开了一段关于治水、信仰与工程奇迹的历史长卷。 4尊铁牛铸造于唐开元十二年(72
大汶河上,石坝横卧,积水成势,白浪成瀑。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的戴村坝,历经600多年风雨,水声如雷,岿然不动。2025年3月,这座凝聚古人智慧的水利工程入选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戴村坝畔那些形态各异的镇水神兽石刻,正以沉默的姿态诉说着黄河治理史上人与自然的永恒对话一它们既是先民面对滔滔洪水的精神盾牌,也是水利工程美学的物质结晶。 脊背上的运河之心 明永乐九年(1411年),工部尚书宋礼在东平
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地处黄河下游,历史上其因黄河改道頻繁遭受水患,县城曾6次迁徙以避水灾。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催生了独特的治水文化,镇河石犀的设立正是古代“五行相克”哲学与水利工程结合的产物。《考工记》中“天有时,地有气”的理念在此具象化,犀牛作为坤兽象征“土德”,其厚重体型与独角造型被赋予“镇压水精”的功能。 2005年,在奔腾的黄河东阿段,一尊镇河石犀静卧在的黄河急弯处,与明清时期“以形制水”的
黄河,这条奔腾不息的巨龙,孕育了中华文明,给沿岸人民带来了无数挑战与机遇。在黄河的漫长历史中,人们为了抵御洪水、祈求平安,创造了各种各样的镇河神兽,这些神兽不仅是人们对黄河的敬畏与祈愿的象征,也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黄河水文人用科学、智慧和勇气守护着大河安澜,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成为新时代“镇河神兽”,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着力量。 黄河水文人扎根黄河边,面对恶劣的自
在中华文明的版图上,黄河如同一条金色巨龙蜿蜒东去。它用奔腾不息的河水孕育了璀璨的东方文明,却也因桀骛不驯的水患,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无数悲壮的印记。先民面对肆虐的洪峰,将对安宁的渴望熔铸为具象的守护图腾,镇河神兽便应运而生。它们以铁铸的脊梁、石凿的筋骨,跨越千年时光,将古老的智慧、深邃的哲思与炽热的祈愿,镌刻成中华民族精神图谱中独特的篇章。 镇河神兽的诞生,与水患史如影随形。自《尚书·禹贡》记载大禹
嗨聊MC: 有关镇水神兽的神秘传说你听到过哪些?镇水神兽与古代水利工程又有着怎样的紧密联系?这些镇水神兽的艺术魅力、保护现状与挑战等有什么样的特点?嗨聊圆桌派,等你一同探寻镇水神兽的奥秘。 从自然敬畏到技术理性的文化嬗变。在黄河文明的早期记忆中,镇河神兽是原始自然崇拜的产物。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镇河神兽的文化内涵逐渐从纯粹的宗教崇拜向实用理性过渡。战国时期李冰修建都江堰时,“作石犀五头以厌
阳光从指缝洒出来 跳跃到河面 蜿蜒成一条金龙游过 碧波荡漾间 我在岸旁 听河水奔腾 坐在坝旁一棵茂盛遮阳树下 高亢的蝉鸣 喧嚣地起伏在空气里 看忙碌酿蜜繁衍的蜂群 听孩子们追逐嬉笑与波涛翻滚的声音 奏响独属于这个夏日的乐章 寒来暑往 奔波不停在九曲十八弯 究竟是时间孕育了它 还是它以意义赋予时间 我和它的感情不一般 它见证我的酸甜苦辣 是否也好奇人生须臾转瞬即逝
偶然间,工管科的同事在收拾仓库时,发现两个大葫芦,因葫芦造型奇特,遂邀我前去观看。只见那葫芦上尖下圆,不似寻常葫芦那般婀娜,倒像两个沉默的老兵并肩而立。麻绳编织的网兜将它们紧紧包裹,绳结早已泛黄,却依然结实有力。两葫芦相连,各有一个背环,腹部的“井〇(圈)2号”字迹依稀可辨。这对葫芦静静地躺在仓库角落里,不知已历经多少岁月沧桑。 有人说,这是最早的“黄河救生衣”。遥想当年,黄河人背着这样的葫芦,
7月的阳光如同滚烫的熔金,毫不留情地倾泻在天地上。黄河水裹挟着厚重的泥沙,汹涌奔腾,河面蒸腾起层层热浪,仿佛要将周遭的一切都煮沸。岸边那棵古老的榆树,枝干虬曲如龙,树皮上布满了岁月侵蚀的沟壑,茂密的枝叶在风中沙沙作响,投下一方难得的阴凉。 爷爷戴着那顶洗得发白、帽檐微微卷起的草帽,慢悠悠地从竹篓里取出他那套视若珍宝的粗陶茶具。茶盘上裂纹纵横交错,紫砂壶表面泛着温润的包浆,壶嘴飘出的茉莉茶香,
当立夏的暖风掠过黄土高原的褶皱,黄河壶口段便掀开了夏日的壮美诗篇。这位横亘晋陕交界的自然乐师,在季节的指挥棒下奏响雄浑交响,以水与石的干年和鸣,演绎着母亲河夏日的雄浑魂魄。 夏之序曲:沉潜与蓄势 夏之初的壶口,宛如一条沉睡的巨龙,慵懒中舒展身躯。此时的瀑布尚未褪去矜持一一晋陕峡谷间,黄河水以青玉般的质地蜿蜒而行,水流轻吻两岸岩石,似琴弦上流淌的前奏曲。瀑布收敛起盛夏的磅礴,以绢帛般的姿态垂落,
从4000多年前的大禹治水开始,中华儿女在黄河治理的过程中,发明了大量的治河工器具,采用了很多行之有效的黄河治理技艺。这些传统治河技艺,在黄河治理特别是黄河抢险、堵口施工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大量行之有效的传统黄河治理技艺在黄河治理中的运用越来越少,部分治河传统技艺甚至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如不及时挖掘保护,将是治黄文化传承的重大损失。传统的黄河治理手段和工艺,特别适合黄河的
博物馆作为地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公共文化服务的前沿窗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主阵地。在数字浪潮加快演进、人工智能迭代发展的大背景下,深入推动智慧博物馆建设是大势所趋、时代所需。本文以滨州市博物馆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科技赋能博物馆事业发展路径进行探究。 科技赋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时代背景 博物馆作为城市的文化地标,在“博物馆 + ”的融合发展路径下,加快科技赋能是
濮阳古称帝丘,是黄河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人文底蕴深厚,人文始祖仓颉“生于斯,葬于斯”,开中华文字之先河;至圣孔子“居卫十年”,儒家思想在此开枝散叶。这里是历代王朝治河之要,秦始皇“跑马修金堤”、汉武帝“瓠子堵口”、王景“八百载安流”的治河史诗在此经久流传。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使濮阳成为镶嵌在黄河文化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本文概述了濮阳黄河文化及其保护传承弘扬的意义,提出濮阳黄河文化传承路径,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成为支撑5000多年中华文明延绵至今的物质坐标和精神坐标。河南省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建设,以更强的文化自信、更高的历史自觉、更大的历史担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两创”)。本文立足于河南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与实践,重点分析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困境与破局之道,为今后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其文化亦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当下,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文化IP作为其核心要素,具有巨大的价值与影响力。山东黄河文化资源丰富,壮丽的自然生态资源、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独特的民俗文化资源,以及珍贵的红色文化资源,共同构成了山东黄河流域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与精神传承。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发利用文化资源,构建有影响力的文化IP,
从伊洛河畔的文明曙光到甲骨青铜的赫赫王都,从诸子百家的思想激荡到丝路驼铃的开放交融,再到宋代都市的盛世繁华,千年文脉如黄河之水,奔腾不息,孕育了博大精深、兼容并蓄的中原文化。这不仅是河南傲立于世的文化根基,也是新时代文旅产业创新发展的核心密码与不竭灵感。放眼今日中原,数字技术让古老的殷墟“活”了起来,创意光影使沉睡的龙门石窟“动”了起来,“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以全新的叙事方式震撼人心,洛阳“古都奇
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郑州作为黄河流域重要节点城市,其沿黄文化带景观设计需兼顾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本文以郑州沿黄文化带为研究对象,梳理黄河文化核心价值与历史脉络,构建文化与生态协同发展理论框架。同时,结合区域特点,提出尊重原生文化、生态与文化并重、社会参与协作的设计原则,探索文化节点保护、跨文化廊道构建等策略,以及数字化技术应用路径,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与生态景观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黄河流域世界文化遗产殷墟地区族邑遗址众多,族邑研究是殷墟考古研究的重要内容。“邑”字在商周时期的甲骨文中就已出现,从字形上看,上为土地下为人,可理解为有人居住的地方便称之为“邑”。在黄河流域世界文化遗产殷墟的晚商时期,作为家族或宗族的聚居地,大大小小的族邑坐落于殷墟范围之内,由此探索殷墟的布局,分析都邑的性质与结构,成为殷墟考古的一项重要命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大邑商”的提出,殷墟范围内族邑遗址的
长期以来,勤劳勇敢的中华儿女在黄河流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黄河文化。黄河文化是一个由多元要素组成的有机系统,其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形态多样,可以从不同维度进行理解和认识。从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角度来看,黄河文化是包含多种要素的复杂大系统,各要素之间存在可循的关联。从要素性和层次性的角度来看,黄河文化组成要素层次繁多、错综复杂,部分关联存在不确定性。因此,科学推进黄河文化建设,要准确把握黄河文
基于文化传承理念的阅读推广已成为黄河流域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的重要方向,在促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通过系统考察黄河流域公共图书馆在文化传播中的功能定位,深人分析其通过阅读推广活动促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实践成效,揭示当前工作中面临的主要困境与挑战,并据此提出创新性的阅读推广实施路径,旨在为黄河流域公共图书馆更好地履行文化传承使命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文化传承是开展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水旱灾害防御面临泥沙淤积、防汛形势严峻、流域生态脆弱等挑战。人工智能为解决黄河流域复杂的水旱灾害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人工智能在水旱灾害防御领域的应用,旨在推动防汛抗旱工作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推进智能水利建设,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充分发挥水利在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作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本文总结了人工智能在黄河流域
马家窑文化以其独特的彩陶艺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黄河文明早期起源中占据独特地位。对马家窑文化进行活态展示与价值转化,不仅能极大丰富黄河文化叙事,还能推动黄河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于新时代文化建设。但是,当前马家窑文化在活态展示上仍显单一,主要依赖传统陈列,缺乏互动性与沉浸感,难以吸引广泛受众。同时,其蕴含的价值挖掘尚不深入,尤其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维度价值转化方面缺乏系统性路径与方法,加之文
三门峡地区是中原通往关中和三晋地区的重要门户,地理位置重要。这一区域自西周以降,先后经历了多个不同的国家。春秋早中期属于虢国,春秋晚期属于普国,战国至秦代分属于韩、魏、秦,社会变动较大。自考古工作开展以来,此区域相继发现了虢国墓地、后川墓地和印染厂墓地等多处大型墓地,墓葬数量不仅丰富,而且年代跨度较大,基本涵盖了东周至秦代的各个时期,为深入研究三门峡地区周秦社会变迁积累了丰富材料。 三门峡地区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