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源,肇始于河流。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辉煌无不根基于大河恩泽。人与自然、人与河流的共处中,不同地理环境催生了众多神话故事,留下了精神禀赋迥异的传说,映射出东西方文明发展的脉络。 两河(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流域的先民在史诗《吉尔伽美什》中记载神降下洪水,人类躲进方舟时,黄河流域的先民正在创造大禹治水、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与自然斗争的神话。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因盗火给人类,而触怒
黄河奔涌,文明流淌。这条横贯中华大地的母亲河,不仅以浊浪书写着5000多年的农耕史诗,更以神话编织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密码。大禹治水的壮举、河伯娶亲的谶纬、鲤鱼跃龙门的寓言…这些流传千年的故事,既是先民对自然伟力的想象,亦是中华文明基因库的璀璨篇章。 本期主题“黄河流域的山河密码”,通过对黄河流域各种传说、故事的全新解读,揭示其在历史、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探寻它们与黄河治理、沿岸人民生活的
当黄河裹挟着黄土高原的泥沙,在晋陕峡谷间咆哮东去时,一座险峻的峡谷横亘于前——三门峡。这里,是传说中禹王挥斧劈山、驯服洪魔的地方,亦是现代水利工程与水文观测的里程碑。神话与科技在此处交织成一条跨越千年的时光之河。 上古之时,黄河泛滥,九州成泽。大禹受命治水,携神斧行至三门峡。彼时,此处群峰叠嶂,巨石如铁,洪水被阻,咆哮成灾。禹王怒目而视,挥斧劈山,三击之下,山崩石裂,豁然洞开三门:神门、人门
东平湖,烟波浩渺,水色潋滟,宛如一颗镶嵌在黄河流域的明珠。它不仅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吸引着无数游客,还以其源远流长的传说故事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一座承载着民族记忆与精神寄托的宝库。这些传说如同一条条神秘的丝线,串联起过去与现在,将自然、历史、人文紧密交织,编织出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在时代的浪潮中,东平湖的传说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与意义,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自然与人文的重要纽带。 洪水与宿命的交
人们总说聊城无山。 平原广袤,一望无际,麦浪翻滚时,天地间只剩下风与庄稼的低语。可若是沿着黄河东行,至东阿地界,黄河水势忽转湍急,两岸土丘渐起,如蛰伏的巨兽脊背,隐约浮出地平线,山势凸显,其中位于黄河左岸的一座山,便是艾山。 艾山,属泰山余脉,山不高,山势却险。峭壁临河,石色苍褐,远望如老翁垂首,俯瞰浊浪滔滔。山间艾草茂盛,风过时,苦涩的药味漫溢,混着河水的腥气,令人莫名心悸。 艾山自古为大
作为黄河中下游存续千年的活态祭祀传统,济源河灯祭以其独特的仪式建构,承载着中华民族应对水患的集体记忆与治理智慧。河灯祭不仅是黄河水利文明的微观镜像,更在历史长河中形成“技术神圣化—信仰实用化—传统现代化”的演进逻辑,其蕴含的“因势利导”“天人合德”理念,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深层的文明启示与实践参照。 仪式场域的水利基因解码:空间、器物与技术的互文 河道节点的文明定位 济源清河
郑州博物馆的青铜簋上,蟠螭纹盘绕出黄河最初的形状。那些几千年前匠人刻下的纹路,犹如河水漫过中原大地时留下的褶皱。我站在邙山之巅俯瞰滚滚浊浪,忽然明白,这条河从来都不是单纯的地理坐标,更像是一个个古老传说与传奇碑刻在层层包裹的青铜器上,在千年时空的嬗变中延续着文明的回响…… 河图洛书 《周易·系辞上》有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论语》有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相传,远古时期,黄
江河奔涌,是自然的脉搏,亦是文明的摇篮。尼罗河、幼发拉底河、黄河等大河,以雄浑之力勾勒山河,以温柔之态滋养文明。在与洪水的千年对话中,不同文明将应对智慧、哲学思考熔铸于神话、技艺与文化之中。从尼罗河畔的神谕传说,到两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的征服史诗,再到黄河之滨的疏导智慧,这些独特的文明密码,在水纹间交织碰撞,勾勒出大河神话的文明算法。 丈量洪水 :刻度的隐喻 当古埃及祭司将青铜量杆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黄河,这条雄浑壮阔的大河,裹挟着天地间的磅礴之气,自世界屋脊奔涌而下,浩浩荡荡,横穿中华大地。在漫长的岁月中,它宛如一条生命的纽带,串联起中华大地的历史变迁与文明传承。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不仅孕育了肥沃的土地,滋养了万千生灵,还催生了灿若星河的黄河文化。仰韶彩陶便是这璀璨文化中一颗最为耀眼的明珠,其以独特的造型和绚丽的纹饰令人叹为观止,更宛如一部部无言的史
黄河,这条奔腾不息的巨龙,孕育了中华文明,也带来了无尽的洪水灾害。在古老的传说中,大禹治水的故事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黄河流域的历史长河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从鲧窃息壤的失败到大禹导河积石的成功,从神话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到历史记载中的水利功臣,大禹治水不仅是场伟大的水利工程实践,也是一次深刻的文化与社会变革。 大禹治水的传说 上古洪水的历史记载 众多古籍都记载了上古时期的大洪水。《尚书
黄河自巴颜喀拉山脉奔涌而下,裹挟着黄土高原的泥沙与文明的基因,在洛阳城南与伊水相遇,一场自然与人文的盛大交响便在此奏响。两河交汇处,龙门山被劈开,两山对峙,伊水中流,如天然门阙,故曰伊阙,即龙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在这片峭壁上凿下第一尊佛像。自此,龙门石窟以千年时光为刻刀,将佛教艺术的璀璨、中原文化的厚重与黄河文明的包容,镌刻成一部立体的史诗。 石窟中的黄河文化基因 北魏至唐宋,工匠依山取
黄河文化具有百折不挠的韧性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成就了中华文明 5000 多年的连续性。理解一种文化,一定要寻觅其源头、探求其根底。就黄河文化而言,要想寻觅其价值源头,可能需要借助于神话传说。 传说,黄帝之时,天下共主炎帝神农氏已经衰落,酋长们互相攻伐,战乱不已,生灵涂炭。黄帝毅然肩负起安定天下的责任,修德整兵,习用干戈,以道义促使部落之间相安友好,以武力征伐强暴,制止侵略。许多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孕育文明的同时也曾带来深重的灾难。每当洪水冲破堤岸,先民仰望苍穹时,总会将滔天浊浪与神明的意志联系起来。在数千年的治水实践中,流传于黄河流域的神话传说,如同一颗颗璀璨明珠,镶嵌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之中,先民利用这些明珠构建起独特的神话体系。 在黄河博物馆的展厅中,一尊大禹手持耒耜的青铜塑像与明代潘季驯绘制的《河防一览图》形成跨越3000 年的对视。前者是神话的具象化
当我们在郑州花园口近观黄河水,在晋陕峡谷仰望龙门险隘,在河套平原远眺河神庙飞檐时,那些神话基因便悄然苏醒。这条被尊为“四渎之宗”的大河,用 5000 年的时光将自然地理孕育出的神话密码转化为文明传承的符号,一波又一波的浪潮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原乡。 地理与时代共塑: 黄河神话信仰的诞生 黄河自古被视为“四渎之宗”,先民将无法驾驭的水文现象人格化为河伯、洛神等神祇。这种原始信仰在商周时期已具雏
河神从河伯到龙王的演进 黄河,这条自世界屋脊奔腾而下的巨龙,以其磅礴之力塑造了中华大地的地理风貌,更以其母亲河的胸怀与忧患河的脾性,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脉络。它不仅是 5000 年农耕史诗的书写者,还是无数神话传说的孕育者。自古以来,黄河便被视为拥有巨大力量的自然神灵。作为黄河的拟人化象征,河伯既是水神,也是冥神,掌控水势与生死,时而威严,时而贪婪。古代《穆天子传》《汉书》
嗨聊MC:黄河,这条以浊浪为墨、以河床为卷的母亲河,不仅是中华大地的地理脊梁,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原乡。从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智慧,到河伯娶亲背后对自然规律的朦胧认知;从鲤鱼跃龙门象征的逆境突围,到黄河改道时先民以血肉之躯筑堤的悲壮抗争——这些神话与传说,既是先民在洪荒中与自然对话的原始密码,也是中华文明“天人合一”哲学观的萌芽雏形。它们以寓言为壳,裹藏着先民对宇宙秩序的朴素理解、对集体命运
出西安城往东,沿浐河而上,浐河、灞河之间,便是古老而深厚的白鹿原。据《三秦记》载:“周平王东迁,有白鹿游于此原,以是得名。”白鹿自古以来便是祥瑞之兽,是天地造化之德、东海南山之寿的象征,而以白鹿为名的这片土地,经泥沙与流水共同雕琢,平坦而广阔,厚重且沧桑。站在塬上,有一马平川的土地,纵横阡陌的道路,相聚而居的村落,也有麦浪滚滚、硕果累累的丰盈。在黄土塬台的褶皱深处,一座座古老的淤地坝静静矗立,没有
夏文化起源、发展、壮大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大地,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夏朝作为我国世袭制王朝的开端,其创造的文明更是多元一体、光辉灿烂的中国青铜文明的开端,夏文化研究亦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议题。开封地处中原之中,黄河腹地,历史兴衰与黄河息息相关,厚重黄沙下掩埋着丰富的夏文化资源以待研究。 1959 年,著名史学家徐旭生在《考古》上发表的《1959 年夏豫西调查“夏墟”的初步报告》,标志着以夏
2003 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启动“主题出版工程”,主题出版作为国家意志和时代精神的风向标,以其鲜明而坚定的政治性、思想性和导向性,在服务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以下简称重大国家战略)为目标,出版人应在图书策划的过程中,提高主题出版选题敏锐度,通过加强内容策划、提升技术融合、建立合作机制等途径,为贯彻落实重大国家战略凝聚精神力量、做好优秀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数千年来见证了历史的沉浮,滋养了文明的沃土,成为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精神坐标。地方志作为地方历史与文化的“活化石”,同样在岁月的长河中久久植根于中华大地,不断影响着地域文化与人民的精神生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给地方志工作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第十二章“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不但强调了保护传承弘扬黄河
东平湖蓄滞洪区是黄河下游重要的蓄滞洪区、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和京杭运河复航的重要枢纽。鉴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功能,东平湖蓄滞洪区的保护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探讨了东平湖蓄滞洪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积极效应、内在联系及优化策略。 东平湖蓄滞洪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 生态环境的质量与区域经济的繁荣及居民生活品质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东平湖蓄滞洪区生态环
近几年,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高温和极端强降水事件呈现增多趋势。水利工程建设场址临近河流湖泊等水域,在极端恶劣天气影响下,水库、堤防等水利工程发生溃坝、漫顶的风险急剧增加,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损失。本文以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工程(以下简称那河工程)为例,分析其防汛形势,并提出具体防御措施,以期为其他在建水利工程开展防洪度汛工作、稳妥应对超标准洪水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那河工程概况 那河
河南,作为黄河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中心区域,承载着“最早的中国”的深厚历史底蕴。这里不仅富集了众多的历史遗存和文化景观,还孕育了黄河文化的精髓与思想瑰宝。从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夏开始,河南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 3000 余年。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黄河文化,不断推动着中华文明前进,深刻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走向,同时也铸就了中华民族的品格与气质。 黄河文化在河南的体现 九曲黄
在郑州这座充满历史韵味的城市,有一处不得不提的文化圣地——郑州二七纪念馆。它不仅见证了革命历史的沧桑变迁,也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之地。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好红色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保护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发扬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代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奔腾不止,孕育出灿烂辉煌的黄河文化。新时代下,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使命。山西作为黄河流经的省(区)之一,承载着丰富的黄河文化遗产,从年代久远的水利工程到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这些文化资源见证了历史变迁,是山西发展所依托的深厚底蕴。本文以山西为例,深入剖析在生态文明视域下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具体路径,旨在为推动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人们的文化自信、促
在黄河文化的宏大体系中,河洛汇流这一特殊现象备受瞩目。深入研究河洛汇流,对于全面理解黄河文化的内涵、特质和价值,推动黄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聚焦河洛汇流这一独特现象,深入探究其在黄河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与核心价值。通过对河洛汇流的地理背景、历史传说、文化内涵及相关考古发现的综合分析,揭示其作为黄河文化源起的关键意义,以及对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深远影响。 河洛汇流的地理背景 河洛汇流发
一部武陟发展史,半部黄河变迁图。位居中原腹地的武陟县,北依太行,南临黄河,自隋朝置名武陟,迄今已有 1400 多年文字记载的历史。尧禹治水、汤王筑堤、邢人作丘,修御坝御堤、建嘉应观……黄河文化在当地百姓的生活中留下深深的烙印,也留下诸多历史遗存、故事传说、风俗习惯。2013 年,武陟县被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黄河文化之乡”称号。 武陟黄河文化的主要内容 武陟,“中国黄河文化之乡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要保护弘扬黄河文化,传承好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本文以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以下简称小浪底)为例,总结了小浪底讲好黄河故事的实践,分析了研学课程开发的五大原则,即实践性、探究性、融合性、梯度性、安全性,从爱国篇、文化篇、工程篇、生态篇、敬业篇五大篇章搭建小浪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研学课程。 小浪底讲好黄河故事的实践 小浪底位于黄河中下游最后一段峡
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遗产是新时代文旅融合的重要资源。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推动下,研学旅行已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当前,数智技术为文旅融合注入新动能,但黄河文化研学仍面临技术融合度低、产品同质化等问题,亟须探索创新性发展路径。本文分析数智化背景下黄河文化研学产品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数智技术赋能黄河文化研学的多维路径,旨在为黄河文化数字化传播提供新视角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滨州城市精神的核心载体。本文深入总结滨州在黄河文物挖掘保护、黄河专题展览创新打造等方面的经验做法,旨在推进黄河文化“两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滨州发展“黄河 + 文博”模式的独特优势 博大精深、底蕴深厚的黄河文化孕育了独具特色又一脉相承的滨州文化,为滨州发展黄河文博事业提供坚实支撑。 沿黄向海的区位优势在这
鲁西黄河流域,作为齐鲁文明与黄河文化的交融腹地,正以千年文脉为经、生态画卷为纬,织就文旅融合发展的锦绣长卷。这里既有黄河入海“黄蓝交响”的壮美奇观、东平湖湿地“飞鸟翔集”的生态诗篇,又承载着儒家思想源流、运河商埠遗韵、红色革命烽火等厚重记忆;从曲阜“三孔”的晨钟暮鼓到东营湿地候鸟的迁徙长歌,从临清钞关的商贾往事到菏泽牡丹的国色天香,鲁西文旅正以“文化铸魂、生态塑形、创新赋能”为笔,在黄河岸边绘就“
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孕育了灿烂辉煌的黄河文化。黄河流域音乐文化不仅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音乐领域的瑰宝。黄河流域音乐文化类型丰富多样,民歌、戏曲、说唱、器乐等音乐形式各具特色,承载着黄河流域人民的生活智慧、情感表达以及历史记忆,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黄河流域音乐文化面临诸多挑战,其保护与传承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深入研究黄河流域音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