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字化转型是企业提升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驱动力,以2010—2023年我国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了数字化转型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结果显示:经内生性检验和稳健性检验,数字化转型与企业ESG表现之间存在显著的U型非线性关系;从短期看,数字化转型会降低企业ESG表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数字化转型最终会提升企业ESG表现;异质性分析表明,相比于资产密集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数字化转型对技术密集型企业ESG表现的影响更为明显。
摘要:在我国资本市场中,机构持股作为一种特殊股权结构愈发普遍;以2011—2023年中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机构持股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机构持股对企业的实质性创新和策略性绿色创新均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机制检验表明,机构持股通过提升企业ESG评级,显著提升了企业的绿色创新水平;异质性检验表明,机构持股对企业绿色创新水平的提升作用在重污染企业中更显著。
摘要:基于2009—2023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研究ESG信息披露质量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机制,重点考察融资约束的中介效应,以及股权性质、ESG各分项的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高质量的ESG信息披露能显著提升企业竞争力,且该效应可以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实现;股权性质不影响ESG信息披露质量对企业竞争力的正向影响;ESG 各分项中,环境与社会维度对企业竞争力的促进作用优于治理维度。因此,企业需以治理为根基,重点加强对环境与社会维度的建设,通过优化ESG信息披露质量改善融资环境,实现企业竞争力的持续提升。
摘要:在“双碳”目标背景下,碳会计信息披露有助于投资者了解企业碳排放的情况,也可以促进企业节能减排,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采用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对2010—2024年间碳会计信息披露领域的发文量、作者、机构及关键词共现进行分析,探析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以及发展趋势。研究表明:碳会计信息披露领域的文献发文量呈现波动式增长;作者之间的合作较为紧密,形成了聚合效应;机构之间的合作较少,企业对于碳会计信息披露研究的参与度不足;“双碳”“碳会计”“上市公司”是碳会计信息披露领域的研究热点。
摘要:在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的时代背景下,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以其独特且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数据分析与内容生成能力,快速深入到财务工作的各个环节,为财务流程再造、决策体系优化注入新动能,开启了财务智能化发展的新格局。深入剖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财务工作的多元路径,全方位探究其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实践成效、潜在价值以及复杂挑战,并结合财务工作现实情境,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以期为推动事业单位财务领域的智能化革新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
摘要:传媒业数据资产入表是数据资产入表“元年”一大亮点。新闻出版业是传媒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据资产入表情况备受关注。对传媒类单位数据资产入表情况开展典型案例研究,从事业性、产业性两大层面,提出提高政治站位、保持战略定力、加强顶层谋划、强化财会研究等举措,为新闻出版单位有序推动数据资产入表、加快释放数据潜能提供了启示。
摘要:已有研究大多考察企业个体的专利质量对市场的影响,很少有研究从行业视角分析专利质量对企业资本市场定价的影响。基于知识宽度视角,利用2012—2023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专利数据对行业专利质量进行评估,考察其对企业资本市场定价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行业专利质量的提升,对企业资本市场定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作用机制分析表明:行业专利质量通过影响市场预期显著正向影响企业的资本市场定价,而行业研发投入和信息披露质量可以调节这种“溢价”。异质性检验表明:行业专利质量对企业资本市场定价的影响在高科技行业表现更加突出,影响程度表现为国企大于非国企、东部地区大于中西部地区。
摘要:建筑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是推动建筑业绿色转型的关键路径,采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和GML指数,测算我国2007—2022年上市建筑企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研究表明:样本期内,我国上市建筑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绿色技术进步是主要驱动力,而绿色技术效率有待提升;在区域层面,中部地区表现突出,东部地区稳步提升,西部地区面临较大挑战;在产权性质层面,国有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普遍高于非国有企业。从政府和企业层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对于促进建筑企业GTFP提升和绿色转型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国家公园建设作出安排部署,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这一战略部署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入法治化、系统化新阶段。以审计监督为研究视角,探讨国家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制度设计与实践优化路径,重点围绕政策协同、资金监管与生态效益评估等关键议题展开研究。为提升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治理效能,需从国土空间规划、审计监督与绩效评估等多方面入手。通过科学的国土空间规划解决资源重叠现象,完善规划的动态调整机制,统筹生态保护红线与土地利用政策,确保核心保护区的严格管控与一般控制区的合理利用;通过审计的刚性约束,评价领导干部在自然保护地管理中的履职效能,以及相关自然资源管理政策的落实成效;通过专项审计,确保中央财政资金的精准投放与有效使用,以提升生态产品市场调控效益。
摘要:2014年10月,国家第一次明确指出要实现审计全覆盖,这是党中央对审计工作的明确要求,也是审计监督工作的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高校需要提前做好长期规划,通过增加任中审计、开展党政同审、借助外部力量、提升信息化水平等措施,提升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和效果,为高校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保障。